托育員收入普遍不高、培訓多不成體系、部分托育機構生存困難……
最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中,6次提到“托育”,提出要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游、體育、物業等服務業。
但是,如果想推動托育行業發展,需要解決托育行業的認可度不高,以及托育機構、托育員培訓正規化的問題。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了多個托育機構,發現部分中小型托育機構面臨生存問題。而一些品牌化的托育機構,在培訓上難以標準化。
“7年里,這已經是我第5次搬園區,幾乎也沒有掙到錢,如果這次還是不太好,我可能不會再從事這份行業。”位于蘭州的樂然嬰童早教托育中心投資人辛老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嬰幼兒托育行業的困難重重,包括早教業亂象頻出,市場定價混亂,工作一年為房東打工等等。
與此同時,托育員的收入在中小型托育機構普遍在3000-4000元左右,在大型品牌托育機構起步收入也在4000、5000左右,整體收入不高,培訓體系也較為混亂。
杭州奶牛城堡心樂園園長鐘文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嬰幼兒托育培訓并不多,也沒有一個真正成規范的培訓體系,中國托育行業的成熟經驗是相對欠缺的。
中國托育行業的發展,仍然需要“跨過重重山”。
托育培訓與標準化難題
中國的父母真的不喜歡托育嗎?一方面,許多地方托育園正在逐步增多;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在自身精力不足的情況下,仍然不愿意將孩子送到托育園。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采訪后了解到,這一方面涉及到資金問題,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很多父母擔憂托育的質量,對此“不放心”。
怎么辦?在剛剛結束的2021年全國兩會上,多份政協提案針對嬰幼兒托育,提出在人員培養、準入標準、監管體系等多方面,推進托育正規化體系的建立。
比如,全國工商聯《關于加快構建托育服務體系的提案》提出,建立健全托育機構“軟件”標準規范。加快研究制定托育機構的衛生安全保健、辦園行為規范、照護服務指南、質量評估標準等“軟件”規范,通過提供標準化服務規范體系,引領托育機構提升辦托水平和服務質量。
同時,建立托育質量評價機制。建議由衛健委等部門聯合行業協會,研究制定托育機構服務質量評估辦法和評價指標,以及從業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后了解到,不僅僅是嬰幼兒家長,托育園管理者和投資人,也認為目前托育行業體系混亂。
一位安徽的托育機構投資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在國家沒有明確的關于托育的培訓標準。“我們是當地第一家獲得衛健委備案成功的托育園,但備案之后,我們在托育這塊也不知道怎么去做,培訓還是按照幼兒園的體系和形式來。我們現在的托育方案,基本上是國外的教案和教材。”
他認為,應該由衛健委牽頭,出臺關于托育教師的資格認證。
鐘文婷表示,她們集團采用英國EYFS體系(早期(教育)基礎階段標準),但并沒有統一,也有園區采用蒙氏早教體系。對于老師,她們的要求頗為嚴格,首先要求學前教育畢業,或者有一定工作經驗。其次,教師資格證是必須的,保育老師須有保育從業資格書證。再次,不同的培訓體系也需要取得證書,比如蒙氏教育體系的老師,需要考得相應的資格證。
此外,還需要考驗老師關于故事、音樂、律動等方面的能力,另有涉及心理考試。“不過行業目前能提供給各個園區的以‘經驗論’為主,但其實經驗并不能替代和支撐培訓體系。”她說。
不僅僅是各個園區的管理者,很多嬰幼兒托育的老師,對于培訓體系的混亂也感觸頗深。
段老師在位于昆明的春生嬰幼托育成長園工作,她在托育行業上已從業5年。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在國家對于嬰幼兒托育的要求相對空白,為托育園區篩選老師或者培養好老師帶來了一些困難。
“像幼兒園的老師有教師資格證,而我們只能結合自己的情況考育嬰師資格證,還不是強制要求的,而且整個學習中實操的占比較低,如果是沒有帶孩子經驗的人去考這個證,說實話是根本帶不了孩子的。”她說。
而對于培訓體系,她認為市面上的也基本不靠譜,高昂的培訓費和一個漂亮名字的證書,并不能證明這名老師的專業和耐心,很多學校在嬰幼兒培育這一塊都不專業。“他們覺得孩子在學校就是吃喝拉撒睡,課程就是照本宣科的上一上,甚至有的連課程都沒有。”段老師表示。
如何解決父母擔憂?
嬰幼兒托育培養體系的正規化,直接關系到嬰幼兒父母的放心程度。與此同時,不少父母也在經歷是否要將不滿3歲的孩子送到托育園的“自我拷問”。
位于安徽的萌寶優教早教中心花花老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很長一段時間里面,我國都沒有托育、早教這一塊業務,早教是在最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因此,家長對于是否將孩子送到早教、托育中心的思想不能統一,很多家長還是不能太理解早教托育的發展。
段老師也表示,很多家長對現在的托育理解上還有不足之處,覺得是沒人帶才需要送,送到學校來很可憐,在普及托育上難度比較大。
“但是慢慢往后發展,我相信托育肯定做得跟幼兒園一樣,因為現在工作生活節奏太快了,年輕父母工作壓力很大,生活壓力也很大,他們肯定會選擇一個比較專業、正規的早教機構把孩子托育進去,這樣他們更放心一點。今后早教托育服務更傾向于服務行業,只不過托育員比保姆帶孩子要更有文化基礎,更有教育方式。”花花老師說。
不僅如此,不少父母還在擔憂,嬰幼兒托育員面對的是說話還不太清楚明白的3歲以下孩子,是否能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托育管理者和托育員都談到,具備耐心和熱愛是這一行所必須的。
辛老師表示,托育工作是一個非常有愛的工作,從業者首先得熱愛它,她所在的園區老師基本上都是媽媽,會感同身受。另外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去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因為工作瑣碎的事很多,寶寶又比較小,照顧起來很累,薪資也不是很高。
段老師指出,托育工作是一件繁雜、辛苦,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耐心和愛心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這一行業,首先是現在的教育中強調學科學習更多,在素質教育方面還需要繼續加強;其次是大多數從業者的薪資與付出不成正比。
民進中央《關于加強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提案》提出,當前我國嬰幼兒照護服務人才隊伍在人才供給、培養培訓、規范管理等方面較為滯后。一是供給不足,人才規模存在較大缺口。二是缺乏門檻,資格證書混亂。三是培養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困難。四是尚未建立培訓制度,缺乏專業發展機會。五是地位待遇低,職業缺乏吸引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后發現,嬰幼兒托育員的薪資確實普遍不高,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機構,普遍薪資在3000-4000元,且經常沒有五險一金。
相比較來說,一些品牌托育園旗下員工的收入更高一些,但整體也并不算太高。鐘文婷表示,她們的老師會分不同級別,初級進來的老師薪資在4000到5000元,工作幾年之后,薪資普遍上漲到7000多元。集團都會為老師繳納五險一金。
小學里一位老師可以管理30個以上的孩子,一位幼兒園老師可以管理十幾個孩子,而一位嬰幼兒托育員所能管理的3歲以下孩子數量非常有限,這也為托育園的經營帶來壓力。
“浙江省的標準是根據面積、教學容量去分托育老師的師資配比,我們也會有普惠園、中端園、高級園,每個園區也是不一樣的,18個月以上一般是1:7(即一位老師管理7個嬰幼兒),18個月以下1:5,12個月以下是1:3。”鐘文婷表示。
上述安徽嬰幼兒托育員投資人表示,他們的園區的托育員與嬰幼兒的數量基本在1:5左右。“我們因為和高校有合作,高校可以向我們輸送托育人員,我們也會去學校招聘實習生到這邊實習,目前人員的穩定性還好。”
或許未來,隨著托育的正規化的不斷推進,以及社會對于托育的接受程度提升,托育行業將迎來真正的“春天”。
(作者:陳潔,實習生吳淑萍 編輯:耿雁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