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孟歆迪
如果給中國資本市場的活躍定一個開啟節點,那應該是至今仍回響在歷史隧道里“鐺”的一聲鑼響。那一天,改革開放后我國建立的第一家全國性證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并開始交易;那一天,浦江飯店披上了節日的盛裝,由上海市老市長汪道涵手書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七個大字高高地懸掛在外灘——日后全球聞名的金融街(000402,股吧)的北端。從此,我國資本市場僅用30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發展歷程。
中國證券博物館所在的浦江飯店。中國證券博物館提供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當天掛牌交易的八只股票。中國證券博物館提供
石破天驚:敲響中國資本市場第一聲
在上海市黃浦路15號中國證券博物館內,有一面十分普通的銅鑼,直徑50厘米,重9.1千克,包漿厚重、帶有銅銹,沒有任何紋飾和文字。副館長金星卻把它鄭重介紹給記者:這是上海證券交易所1990年12月19日的開市鑼,第一任總經理尉文淵就是用它敲響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聲。
那時候,甭說電腦,電話都“少見得緊”,多數人對證券一無所知。至于這家新成立的證券交易所會給上海乃至中國的經濟帶來怎樣的變化與活力,尉文淵自己也不太清楚。當時的尉文淵35歲,和他年輕的伙伴們接到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任務時,他還只是從電影和電視中看到過經過藝術渲染的國外證券交易所的情景。我國的證券交易所什么樣?按照什么模式運行?尉文淵這批“破冰者”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場地是他穿著皮鞋一步步走出來的,鑼是他從十六鋪棚戶區一個雜貨店扛過來的。但在中央決策和上海市委領導的推動下,各個相關部門全力以赴進行配合,整個工程進度日新月異地向前推進。
回憶那段歲月,尉文淵最得意的是前瞻性地采用電子計算機撮合交易體系。彼時,在討論交易所交易方式時,一些人主張沿用新中國成立前上海股票交易所打手勢和口頭喊價的模式,認為當時可供交易的股票少,交易員喊價可以讓氣氛熱烈些。不過,尉文淵覺得“時代在發展,我們不能簡單地復古,應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經過數月籌備,開市當天,年輕的尉文淵大步走到交易廳正中,拿起棒槌敲響了第一聲開業銅鑼。隨著鑼聲響起,按鍵聲、電話鈴聲在477平方米的交易大廳內驟然響起,電子交易體系成功運轉。交易信息在12.69平方米的電子顯示屏上不停閃爍,開創了中國金融科技的先河。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初大膽的選擇以及持續升級,很難想象今天的中國證券市場是怎樣的情景。
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是改革開放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國經濟金融體系從單一的間接融資體系走向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雙軌并駕齊驅的突破性舉措,為我國經濟改革和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嶄新的融資機制保障。
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當天使用的開市鑼。中國證券博物館提供
打破藩籬:從“沒人買”到“買不到”
上交所“姓社”還是“姓資”?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一聲鑼響,中國資本市場的大門緩緩開啟,但不理解、反對的聲音仍然響亮。上交所的“破冰之旅”藩籬重重,其中最大的難點是思想解放問題。
回眸1990年那個關鍵時刻,尉文淵首先說道:“上交所成立是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重新認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體現。”在當時,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證券交易所尚無先例。交易市場的管理比較保守,股票發行渠道不夠順暢,投資者投資意識也不是太強,交投不夠活躍。而“姓資”還是“姓社”這樣的探討,也讓剛剛打開的大門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為了擴大股票的發行數量,上海開始了股票認購證的發行。但疑惑與顧慮限制了人們的腳步,認購證一時滯銷,無人問津。
在尉文淵心里,1992年春季的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太重要、太及時了。對于上交所,對于當時以及未來的中華大地,南方談話就像是一場甘露、一塊基石,促成了中國資本市場堅定而快速的成長。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金德環說:“南方談話為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統一了思想,徹底掃除了在發展股份制企業和股票市場方面長期困擾人們的理論和意識形態障礙,給處于股份制改革十字路口的廣大干部群眾極大的勇氣,激活了人們被壓抑已久的進行股份制改造和發展股票市場的巨大熱情,由此推動了中國股市的第一輪大牛市,股市開始快速擴張。”
上海的老股民于先生,就是從1992年年末開始炒股的,他回憶那段往事時依舊熱血沸騰,“那時候人人都在說股票的事,電子屏上的漲跌曲線就是大伙兒的情緒波動圖。幾個月前,股票認購證還沒人買,幾個月后想買都買不到。”
中國證券博物館正門。中國證券博物館提供
創新躍進:改革中前進,開放中成長
“我們的證券交易所起步晚,卻不是簡單、低水平的復制。”在這點上,尉文淵與金德環有著同樣的共識。我國資本市場白手起家,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并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發展之路。
從當時還讓人覺得有些“異想天開”的電子計算機撮合交易體系,到“滬港通”開通,開啟交易所國際合作,31年來,上交所在改革中前進,在開放中成長。31年間,上交所除B股外一共形成了46萬億元的總市值,如加上深圳交易所,兩市共形成80萬億元總市值。這些資金大大加速了我國的經濟建設速度,使上交所的成立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轉折點,國民經濟的“基本盤”、產業升級的“領跑者”,與此同時,經濟運行“晴雨表”的功能也日益提升。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這更是開啟了我國資本市場與時俱進的新篇章。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創企業上市。220天開板、259天首批企業上市的科創板速度,體現了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迅猛與激情,更彰顯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和力度。
在中國證券博物館的大廳內,人們可以看到科創板的開市鑼——高178厘米,寬124.5厘米,鑼面直徑80厘米,重185公斤。鑼面由高錫青銅制成,從上至下依次有“抬頭牛”紋飾、上海證券交易所標識以及“科創板”“二〇一九年七月二十二日”字樣。
從上海證券交易所敲響開市第一聲的那面鑼,到如今的科創板開市鑼,正是這一老一新兩面鑼,見證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以及與全球資本市場愈加緊密的聯系。上海證券交易所用堪稱奇跡的碩果,證明了成立的及時性和必要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
(學術指導: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金德環)
掃描二維碼
觀看開市鑼相關視頻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30日 06版)
[ 責編:張悅鑫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