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人民日報》上,一篇有關金融科技的文章引起了看懂君的關注,文章的標題是《用科技為小微企業“畫像”,度小滿金融構建全自動在線貸款新模式》。
當金融科技從蓬勃發展的上半場過度到跌宕起伏的下半場,當輿論圈進入一種潮水退去的感懷節奏時,這篇文章猶如一抹暖色映入了眼簾,我們感受到的是—種春的希望。
這時,我們不妨看看十四五規劃的表述,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是規劃對于金融行業總體要求。在《促進資源要素順暢流動》一節中,規劃提出,要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對于金融科技而言,規劃要求,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
雖然野蠻生長的時代結束了,但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終將浮出水面,與此同時,真正的科技帶來真正的普惠,真正受益的是老百姓(603883,股吧)。一種強烈的直覺,未來的金融科技將會以一種更加開放、更加穩健、更加良性的方式實現再一次跨越式發展。它一定是面向小微的、一定是服務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了幾名看懂APP專家對此話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李鳳文
監管機構人士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小微企業發展,尤其更加關注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都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進行了部署。如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擺在現實中的突出問題,也考驗著金融業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從《人民日報》這篇《用科技為小微企業“畫像”》的報道來看,度小滿金融通過科技創新,為小微企業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融資服務,通過金融科技手段,讓瀕臨倒閉的企業起死回生,讓受資金困擾的企業渡過難關。這樣的支持,這樣的金融創新,這樣的融資服務讓小微企業真正受益,是難能可貴的。
當前,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金融創新就要圍繞數字化來開展,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夠更好地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也才能夠贏得企業的信賴,才能夠發展銀行自身,并且才能夠更好地防控金融風險。度小滿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成功的案例,給銀行業金融機構留下更多的思考。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機構,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產品創新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同時,要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強化風險防控,確保穩健經營。
對于科技公司來說,要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達到科技與金融業務融合發展。央行發布的《完善中小微企業融資制度問題研究》指出,推動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競合發展,充分利用各方優勢服務小微企業發展。鼓勵大型金融機構的科技體系向外輸出相關技術成果和賦能經驗,支持中小金融機構的數字化經營,共同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
由此可見,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大型金融機構與中小金融機構的有效合作,不僅可以降低銀行獲取小微企業信息的成本,提高決策的精準度,利于金融風險防范,更重要的在于,在貸款發放時可以降低對抵押物的過度依賴,并且在極端的時間內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信用貸款,從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時間成本,解決融資難問題。
度小滿金融是個標桿,其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既支持了企業發展,又防控了金融風險,值得金融機構學習借鑒。
陳濤
經濟觀察者、監管機構人士
在近期人民銀行發布的《完善中小微企業融資制度問題研究》一文中,明確提出要“強化金融科技支撐體系”。度小滿作為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為銀行機構賦能的典型代表,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可喜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以科技手段推動小微企業獲得融資是小微金融服務的重要的路徑。應該形成科技金融公司、商業銀行、數據平臺共同促進、協同發力的局面,充分利用各方優勢服務小微企業發展。特別是要加快數據共享平臺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度小滿為代表的市場機構更應發揮自身優勢,整合數據、合規使用,未來可向金融數據聚集樞紐和領先的數據信息服務平臺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金融科技應用,推動數據要素的多向賦能。
高圣
清華ACCEPT研究院事務主管
據行業觀察,作為中國經濟毛細血管存在的小微企業經常會面臨抗風險能力較弱,在資金周轉困難時,由于沒有抵押物而無法及時獲得金融服務的問題。特別是去年疫情的爆發,經濟的暫時停擺讓很多小微企業遭受到始料未及的沖擊。
金融科技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隨著大數據風控不斷完善,運營效率不斷提升,度小滿等行業頭部平臺不斷優化服務流程,使得為小微平臺精準輸血,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務成為可能。
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的國內外環境仍面臨新的挑戰,小微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生存狀態很大程度影響著經濟發展的活力。因此不斷完善中小微企業融資制度,是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重要任務。
蘇筱芮
小花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科技的概念也不斷拓展,覆蓋了產業科技等外延領域,科技為金融賦能,金融又為實體經濟服務,“科技+金融+產業”具有廣闊前景,通過實體產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型科技產生金融生態,進而達成協同發展狀態
此前,金融科技監管試點項目同樣聚焦于小微企業和普惠金融,表明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以應用為導向,在服務小微、服務實體領域發揮充分作用,無論從監管風向還是社會經濟價值來看,金融科技+小微企業都具有光明的前景
崔麗麗
上海財經大學電商研究所執行所長
數字經濟時代,發揮數據的價值是驅動經濟的核心要點。在互聯網平臺經濟監管環境趨嚴的背景下,運用數據賦能個體、小微企業渡過資金難關是全社會喜聞樂見,既有商業價值也有社會價值的好應用。
金融科技不僅僅要在對個人消費者使用和服務過程中有存在感,而且更需要在激活經濟發展方面解決過去資產質押融資所不能覆蓋的小微創業。只有小微創業活躍、健康、持續,才會有全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當然,在此過程中,也應注意規避數據隱私和差異化定價問題。讓金融科技真正走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前臺來。
張珩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后
借助大數據、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等金融科技手段挖掘市場客戶,可以有效化解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還能有效緩解信息對稱不問題。要用活、用好金融科技手段,才能讓實體經濟活躍、健康、持續的發展,才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看懂經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