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2日電 “2020年以來,糧價出現上漲態勢,這是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的結果。但從糧食供求角度分析,國際糧食供求延續寬松格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秦玉云在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做出上述表示。
國新辦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有媒體問: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國際糧價連續九個月上漲,低收入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可能深受影響。請問國際糧價上漲是否會對國內糧食儲備與供應帶來影響?“十四五”時期,在應對國際糧價波動、切實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000061,股吧)儲備供給和保障能力方面有哪些新舉措?
對此,秦玉云表示,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獲豐收,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給充裕,糧食安全形勢總體向好。2020年以來,糧價出現上漲態勢,這是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的結果。首先從國際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沙漠蝗蟲、東南亞旱災,包括糧食危機傳言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從糧食供求的角度分析,國際糧食供求延續寬松格局,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價格最終還是受供求影響。
從國內看,受飼料消費增長的影響,玉米、大豆價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漲。一些企業和農戶市場主體的預期發生變化,他們有持糧待漲心理,對價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期價格已有所回落。
從生產、庫存、流通等各方面綜合分析,保障國內糧食供應、確保市場平穩運行,是有基礎、有條件的,可以從幾個維度分析,一是生產,這幾年生產都維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水平,這說明生產供給能力很強,這與我國這些年加強“兩區”建設是分不開的。再從庫存角度看,我國糧食庫存一直處于較高水平。
秦玉云同時提到,我國應急保供體系無論硬件方面還是軟件方面都比較完善,應急保供能力很強。另外,從流通層面看,這些年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如每年糧食收購量大約在4億噸左右,跨省流通量在2.4億噸左右,整個流通非常順暢。國內各類批發市場、零售終端、電商交易平臺都非常活躍,僅我們國家糧食交易平臺去年就公開競價銷售了1.1億噸糧食。
從調控實踐層面看,近些年國家有關部門、有關地區協同聯動、多措并舉、精準調控,較好地保障了糧食市場平穩運行,經受住了多次突發事件的考驗。同時我們也積累了豐富的調控經驗,各方面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
秦玉云指出,綜合以上因素分析,我們對保障糧食供應、確保市場平穩運行是有底氣、有信心的。
關于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提升收儲調控能力,秦玉云稱將重點在以下五方面下功夫:
一是強化改革創新,持續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堅持市場化改革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的原則,完善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確定價格水平,引導建立優糧優價的市場運行機制。
二是進一步強化儲備管理,不斷提升儲備運行效率效能,確保需要時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三是強化底線思維,全力抓好糧食收購,確保不發生“賣糧難”。這主要是兩個方面:抓好政策性收購,發揮好托底作用。抓好市場化收購,激發市場活力。
四是進一步強化精準調控,加強糧食市場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糧食供給效率,繼續辦好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和區域性洽談會,以國家糧食交易平臺為龍頭,區域性糧食交易平臺為骨干,發展大宗糧食現貨交易,暢通糧食流通大循環。
五是進一步強化風險防控,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預見性、針對性,不斷提高服務決策、服務行業、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