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2019年正清明219.2萬的人次相比,今年的人流量下降了51.26%。 ]
清明節陪長輩去掃墓,明顯感覺前來墓園祭掃的人比往年少了。
查詢公開信息,上海全市54家經營性公墓(骨灰堂)現場接待祭掃市民106.84萬人、車輛20.85萬輛,落葬5894穴。與2019年正清明(219.2萬人次、29.8萬輛車次)相比,今年的人、車流量分別下降了51.26%、30%。
人們的祭掃習慣也發生了變化。
墓園里張貼著禁止燒錫箔、紙錢的告示,門口的工作人員若是見了手里提了紙袋的祭掃者亦會友情提醒。這一項規定其實早在幾年前就開始陸續推行,園方的本意是希望“文明”祭掃,用鮮花替代舊式習俗,但實際操作起來依舊有些難度。中國人的傳統規矩多,且涉及生死習俗上的,要扭轉過來大約還需要一些時日。
祭掃完預備出園,看到一群人圍住一堵墻看,走過去才曉得是壁葬。如今墓地的價格日益高企,固定的一塊兒墓地動輒二三十萬,算下來比一線城市里一平方米的豪宅都要貴。順勢之下,各大墓園里就推出了其他的落葬方式,比如節地葬式,是指壁葬、廊葬、亭葬、室內葬等將骨灰長期安放于骨灰格位中的立體葬式,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將骨灰藏納于土、不樹碑的安葬方式,以及家庭成員合葬的方式。還有一種則是生態葬式,指將骨灰撒散、深埋入土等,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土地可循環使用的安葬方式。
咨詢了一些殯葬業從業者,了解到近些年來隨著中國人的觀念改變,確實有不少人選擇上述的節地、生態方式安葬。這些安葬方式的價位通常在數萬元左右,相比傳統的落葬要便宜許多。此外,據說,如果是選擇生態安葬,當地的民政部門還會有相應的補貼給到喪者的家屬。以上海為例,戶籍逝者海葬補助為4600元。
這不僅是金錢方面的問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是入土為安,作為人生終點的葬禮,大多數人希望是“厚葬”而非“薄葬”、“不葬”?涩F實是,日趨老齡化讓國人在死亡時需要面臨不少無奈選擇,尤其是那些失獨老人、獨居老人以及“空巢”老人會遇到身后事的處理難題,但往好的方面想是,前述的那些多元化方式也給現代人提供了額外的選擇。
我記得許多年前參加的一次葬禮。追悼會后,長輩們在大廳外閑聊,二叔或是“觸景生情”,指著一群在旁邊嬉鬧的晚輩說,“這幾個將來要是出(國)去也不指望他們趕回來(給我們)送終,不回來的話,我也是無所謂的,到時候一把骨灰海里一撒就隨它去了。”彼時,這一席話將其余人堵得一時語塞,也不曉得怎么接話,只當做沒聽到,冷場了一會兒,再而轉移話題。
中國人對于死向來有諸多忌諱,能坦然面對的少之甚少。
我的中學英語老師亦是一反例。打小我去她家補課時,便曉得她的一雙兒女都在美國定居,去她家里時遇見的從來只有她同她先生兩個人。如今算起來,英語老師已是耄耋之年,西洋派的她對自己的身后事向來坦蕩蕩,“都是交代好了的!
只有意識到死所以才能好好活,話是老校長說的。當年他從公立學校校長的位子上退下來,想要繼續教學育人,所以辦了個私立小學校。他覺得我們這代人是浸在蜜糖里長大的,未吃過苦,便定下規矩,每年清明前擇一日,全校的學生不用上課,徒步走去龍華烈士陵園祭拜。
從市中心走去龍華,單程大約需要耗時一個半小時,一群小人浩浩蕩蕩在城市里走,路上的車見了學生老遠就停下來,現在想來這場景也是蠻壯觀的。我還記得老校長在前頭維持秩序,一路提醒要當心路上的車輛。他挺直了脊背,聲音朗朗。
抬頭看,街上梧桐樹剛發芽,是春天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