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廣州市番禺區市橋醫院(下稱“市橋醫院”)8樓,這是康寧一病區所在地,墻面刷成了粉紅色,讓人忘卻壓抑。正如墻面上張貼的標語所言:“讓陽光沐浴生命的最后一公里”。
市橋醫院是廣東省第一家開設臨終關懷學科的公立醫院,在此科室里,設置了一間特殊的病房,只配備一張病床,房內擺放了幾張沙發椅,整體房內面積寬敞。“當病人臨終時,我們會把他推到這個病房來,希望可以給患者與家屬留下獨處的空間。”市橋醫院有護理人員介紹。
在這十多年里,市橋醫院的康寧科從無到有,到現在的床位數量發展到133張,成為了廣東省內開設臨終關懷床位最多的公立醫院。
第一財經記者近期實地采訪了解到,臨終關懷也可稱為“安寧療護”,這些相關醫護人員都在從事著一份向死而生的“打通生命最后一公里”的工作,臨終關懷旨在提高終末期患者最后的生命質量,讓患者有尊嚴地離去。然而,臨終關懷產業本身卻面臨著不小的困難。
人文關懷與哀傷輔導
滄州市人民醫院安寧療護科主任郭艷汝對疼痛治療有著多年的經驗,正因如此,她更清楚安寧療護對于一些末期患者的重要性。“醫療、護理、社工,永遠是這樣的順序。要首先解決患者真正的身體不適,再是舒適護理,進而是精神需求。”郭艷汝認為。
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護理部主任劉艷表示,被診斷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之時,就應該對病人介入安寧療護的理念,隨著病情的發展,再介入更多的安寧療護。
“到后期,很多治療已經無意義,只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安寧療護是讓患者更有尊嚴和更舒適地離開。在安寧療護的過程中,醫生的查房更多帶有人文關懷色彩,而不是搶救式的治療。我們在設計安寧療護病房時,也會在燈光、裝修和色彩等方面考慮到更多的人文關懷因素。”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安寧療護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徐東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徐東浩看來,安寧療護對于病人和家屬而言,其實都是一種有效的哀傷輔導。
公開資料顯示,哀傷輔導分為幾個步驟,首先要接納失去至親的事實,因為失去至親有時候是突發性的,讓人一下子難以接受,需要幫助哀傷者接納親人離去的事實;然后要處理傷痛的情緒;調整和適應失去至親的生活;最后讓生活回到正軌,健康地面對生活。
缺口很大,困難不小
有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每年死亡人口中,安寧療護床位數量僅能夠滿足約0.3%的人群。
劉艷認為,目前該院安寧療護病房有34張床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會有數十位患者在排隊等待床位。醫院已經在考慮增設病區來做安寧療護。
在廣州,除了市橋醫院,愿意開設安寧療護室的公立醫院仍是少數。廣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外科護理教研室講師郝燕萍等人2018年3月在《中國公共衛生》發表了《廣州市臨終關懷機構資源及現狀調查》一文,2016年9月至11月對廣州市13家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衛生機構以現場發放問卷的形式了解人力和設備資源現狀。
結果顯示,這13家醫療機構床位數共2437張,其中臨終病床672張,約占總床位的27.6%;醫護人員1259人,執業醫生492人,注冊護士767人,護工522人;護士/床位為0.3:1;僅有4家機構的護士每人每年培訓時間大于30小時;近一年住院病人數約14808人,其中臨終病人數2662人,占住院病人數的18%。
該文稱,廣州市臨終病床數量嚴重匱乏,機構資源配置不足,臨終關懷服務覆蓋率低;機構建設不完善,團隊建設亟待加強,缺乏規范化的服務及業務培訓,整體服務水平不高;實際運行中存在諸多困難;臨終關懷機構需為家屬陪護與探視提供更多便利。
而國家衛健委2019年11月1日對外公布的情況顯示,全國可以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機構,僅有61個。
市橋醫院康寧科主任黎梓雯表示,臨床關懷科室運營最大的障礙是盈利困難,甚至是虧損的,醫保的支持力度仍有限。
科室盈利艱難,臨終關懷醫護人員數量的增加某種程度受到制約。
如今市橋醫院的康寧科,133張床位經常住滿,醫護人員人手的緊張顯而易見,加上黎梓雯在內,醫生僅9名,護理人員共有23名。一旦碰到多位患者同時去世時,醫生護士會措手不及,來回奔跑。而醫護人員全年處于無休狀態,亦成為常態。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安寧療護是一個多學科的工作,需要醫生、護士、社工、心理咨詢師、營養學、藥學、康復科等專業人士一同完成。
“很多三甲醫院的安寧療護病房辦不下去,主要是因為入不敷出。”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認為,需要找一種更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劉艷表示,在安寧療護的推廣方面,三甲醫院起到支撐、引領和示范的作用,從而把理念和技術推廣到基層,最終讓安寧療護落到基層。因為三甲醫院醫療資源緊張,如果社區醫院能夠大力推廣實則更好。
“安寧療護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必然會久一點。所以,針對安寧療護學科,盡量不用固有的醫院指標來考核,應該有額外的標準來要求,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劉艷說。
王一方認為,醫療與殯葬要打通,實現醫療殯葬一體化,目前中國的現狀是醫療與殯葬產業分開管理,而死亡卻是一個全過程,從瀕死、臨床死亡、生物學死亡到社會學死亡。
中宏國際健康產業創始人鄭榮昌表示,中國安寧療護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不同醫療機構經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跨學科及跨部門協調整合資源與人才建設,畢竟大多數中國人比較忌諱談生死,所以,要做好充分的整體規劃及可行性研究。
泰康安寧療護項目負責人李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安寧療護的模式從三甲公立醫院、養老社區、社區醫院再到居家安寧,目前都缺乏相對有針對性、標準和可廣泛推廣的安寧療護運營服務流程和標準。這包含病房的建制,醫療、社會、心理團隊的編制以及全流程運營管理工具。
在黎梓雯看來,臨終關懷學科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整個學科發展尚未成系統化,學科的培訓體系也未形成。
“臨終關懷學科產生的社會效益始終是高于經濟效益的,隨著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臨終關懷要得到重視,我們也呼吁各界對臨終關懷產業有更大的投入。”市橋醫院副院長梁志洪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