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貿港啟動建設將滿周年之際,再度收獲重磅政策大禮包。
4月8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公布《關于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下稱《特別措施》),在醫療、金融、文化、教育及其他領域五大領域推出22條特別舉措,以促進生產要素自由便利流動,加快培育國際比較優勢產業,高質量高標準建設自由貿易港。
“《特別措施》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放寬,特別。”海南現代管理研究院院長王毅武對第一財經表示,“相對于全國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來說,等于是在海南放寬了限制。換句話說,是在全國版負面清單的基礎上,給了海南正面清單。”
商務部條法司副司長蔣成華在當日的發布會上說,作為首個放寬市場準入試點,《特別措施》統籌放寬和規范市場準入、精簡和優化行政審批、強化和創新市場監管,提出一攬子政策措施,提出清晰的改革方案,其中實踐證明效果良好且具備推廣意義的,將按程序在全國清單中放開。
這也意味著,正在“小步快跑”的海南自貿港未來每邁出一步,都將吸引著全國的目光。
為海南自貿港建設量身打造
在8日的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司長徐善長介紹,《特別措施》聚焦醫療、金融等服務業領域,賦予不同所有制主體一視同仁的準入待遇,有助于進一步穩預期穩外貿穩外資。
徐善長解釋說,《特別措施》的“特別”之處體現在,是為海南自貿港建設量身打造的措施,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切實放寬文化、醫療、教育等行業準入準營門檻,千方百計破除壁壘,有效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制定出臺支持海南自貿港建設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能夠向全球投資者和消費者展示我國改革開放的決心。”他說。
“市場活力不足、市場主體薄弱,是海南經濟實力弱的突出矛盾。”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此前撰文指出,“加快自由貿易港建設,關鍵是要盡快集聚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在他看來,建設海南自貿港面臨著多方面挑戰,有解放思想不到位的問題,有自身發展基礎薄弱的問題,但艱巨的挑戰是系統性制度改革。
蔣成華表示,《特別措施》中的一些條目,對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全國率先破局相關領域改革,尤其具有突破性意義。
《特別措施》是進一步縮減全國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的重要探索。
2018年以來,我國先后發布三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清單事項由2018年的151項縮減至2020年版的123項,市場準入限制持續放寬。同時,市場也呼喚更加精準、更加完備、更加具有突破性的放寬準入政策路徑。
徐善長指出,在中國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以來,市場準入環節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規范,市場準入進一步放寬,市場主體活力得到充分激發。但同時也要看到,部分行業的準入門檻依然過高,“準入不準營”的隱性壁壘依然不少。
“以海南作為放寬市場準入試點的先手棋,實行特別準入政策,支持海南大膽先行先試,探索更加靈活高效的市場準入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將推動海南樹立全國暢通市場準入的樣板,打造世界級市場治理的典范,以具有競爭力的治理模式,加速匯聚國內外高端要素,成為支持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制度安排。”徐善長說。
看到《特別措施》后,海南一家大型園區的相關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表示,這對園區里的大多數企業來講都是一個重大利好,并期待更多細節的出臺。
網售處方藥有望破局
在海南采訪時,多名由海南省政府引進的各類高端型人才都向第一財經表示,醫療和教育條件是他們是否選擇在海南生活一輩子的重要考量因素。“父母的健康和孩子的教育,是我最關心的。”其中一位受訪者說。
22條特別措施中,涉及醫療領域的最多,一共7條,分別是開展互聯網處方藥銷售、支持海南國產化高端醫療裝備創新發展、加大對藥品市場準入支持、全面放寬合同研究組織(CRO)準入限制、支持海南高端醫美產業發展、優化移植科學全領域準入和發展環境、設立海南醫療健康產業發展混改基金。
很多措施在全國都是先行者,有一些在全世界范圍都是領先的。比如,開展互聯網處方藥銷售的措施,針對當前放開網售處方藥存在的處方互認、患者隱私保護、醫保結算等多方面難點,推動建立電子處方中心,以互聯網+醫療的方式,打通醫療機構、銷售平臺、醫保機構、商業類保險機構間的信息壁壘,同步強化高風險藥品管理,為放寬該領域準入限制做出突破性嘗試。
值得關注的是,《特別措施》明確,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下稱“樂城先行區”)建立海南電子處方中心,依托中心實現處方藥互聯網銷售。“這是對處方藥流通管理體制的重要突破,也是全國首個獨立建設運營的電子處方中心。”海南省政府副秘書長李東嶼在發布會上說。
艾昆緯數據預測,隨著醫藥分家的推進,醫療機構的處方藥外流規模約為4000億~5000億元,其中零售市場規模約3000億元。
在“支持海南高端醫美產業發展”上,《特別措施》明確指出,鼓勵知名美容醫療機構落戶樂城先行區,在樂城先行區的美容醫療機構可批量使用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或地區上市的醫美產品,其中屬于需在境內注冊或備案的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應依法注冊或備案,樂城先行區可制定鼓勵措施。
對此,中信建投分析稱,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據預測2023年有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醫美市場,2024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000億元。在國際合作加強和國內政策紅利推動下,隨著行業監管政策不斷完善,有助于醫美機構加快走向合規化和連鎖化道路,催生具有一定品牌力和規模的機構龍頭,為消費者提供值得信任的醫美服務。
李東嶼表示,《特別措施》提出7條醫療領域放寬準入政策,其中有4條與樂城直接相關。這些措施將極大有利于早日實現醫療技術、裝備、藥品與國際先進水平“三同步”,有利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國際醫療旅游目的地和醫療科技創新平臺,有利于為海南乃至全國、全世界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養老金融利好“候鳥老人”
在金融方面,《特別措施》明確,支持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在海南發展,依法支持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落戶海南;鼓勵發展醫療健康、長期護理等商業保險,支持多種形式養老金融發展。
另外,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探索研究移植診療和康復相關保險業務,鼓勵保險機構開發財產保險產品,為鄉村旅游產業提供風險保障;引導銀行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鄉村旅游產業支持力度,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
一直以來,海南被譽為國內最適宜養老的地區之一。每逢冬季,大批外地老人南下,在海南享受溫暖的冬天,被稱為“候鳥老人”。根據一份調研報告,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在海南過冬的60歲以上老人超過93萬人。
“候鳥老人”也激活了當地養老服務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候鳥式養老”(旅居養老)模式。今年2月7日,已有一家保險公司開設的度假村示范區正式對外開放。
與養老產業同步,養老金融在老齡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需求激增。中國養老體系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三大支柱”構成。
保險公司也普遍認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將是中國保險業的下一個藍海,同時加大了對于康養結合的相關產品、服務的開發力度。
目前,海南的養老產業還處于以養老地產為主的初級階段,而隨著養老金融的介入,海南養老產業也將迎來新一波的發展機遇。
對于未來海南自貿港建設,王毅武對第一財經表示,海南省和中央各部委都需把制度集成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同時,在改革過程中,各部委可以賦予海南更多的自主權和主動性。此外,海南自貿港建設是為了建設老百姓(603883,股吧)的幸福家園,在民生方面應該有更多政策盡快落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