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昨天(4月9日),日本政府已經基本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排入大海。
13日,日本政府將召開內閣會議,正式做出決定。
一直以來,核污水問題就像懸在福島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若不能妥善解決,隨時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嚴重后果。
據《日本經濟新聞》4月9日報道,日本政府當天基本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601099,股吧)。
該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廣泛的討論與關注,我國外交部的回應更是第一時間沖上熱搜榜首。
日本政府將于13日舉行內閣會議,并做出正式決定。
具體的排放時間預計會在兩年之后。日本政府表示,處理后的核污水內放射性物質氚的含量僅為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標準下的七分之一。日本政府同時表態稱,呼吁當地政府和水產業者共同加強對排放時核污水內放射性物質濃度的監測,承諾會繼續大力援助當地的漁業和觀光業的振興,并指出,如果因核污水排放對當地產品的品牌形象產生損害,將會由東京電力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中國外交部回應:福島核污水處理,日本政府應慎重決策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4月9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
日本福島核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質泄漏,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政府應當秉持對本國國民、周邊國家以及國際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深入評估福島核電站含氚廢水處理方案可能帶來的影響,主動及時地以嚴格、準確、公開、透明的方式披露信息,在與周邊國家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慎重決策。
?
日本基本決定將核污水排放入海
據稱已獲IAEA支持
據日本媒體的消息,相關人士于9日透露,日本政府已基本決定將把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排放入海。?
福島第一核電站是東京電力公司的核能發電廠。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導致該核電站發生堆芯熔毀,并產生了大量受輻射污染的核污水。
去年2月,一個政府小組曾針對核污水給出處理方案,提出可以將核污水排向海洋或是對其進行蒸發處理。但隨后這一建議遭到了漁業界和一些地方政府的反對,反對聲音主要顧慮到“核污水排放入海會影響人們在流入區域捕獲海鮮等水產品”。
2020年3月,東京電力公司起草了一份計劃,表示希望將核污水稀釋到放射性物質濃度的法定限度以下,然后再將其傾倒入大海。
今年4月7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東京首相府會見了日本全國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會長岸宏,菅義偉在會后對記者表示,盡管遭到漁民的強烈反對,日本政府將很快決定是否要將福島核電站積聚的經過處理的核污水排放到海洋。
岸宏對于將核污水排放至海依然持反對意見,他認為不管受污染的水如何處理,不管是流入大海還是流入空氣,都不可避免地會(使日本)遭到名聲損害。“我希望政府表明將如何應對這種損害”。
日本政府此前曾表示,鑒于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水箱儲存容量預計最早將于明年秋季用盡,政府不能一直推遲作決定。
日媒透露,日本這一核污水處置計劃已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支持,其認為向海洋排放(經處理后的核污水)符合全球核工業實踐標準。而在前兩個月,韓國政府曾請求IAEA核查日本針對福島核電站核污水的處置過程是否透明安全。
在去年10月,日本政府就曾考慮決定要將核污水排放入海,但遭到了日本漁業界與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對。
核污水入海方案備受爭議
核污水入海方案一直以來備受爭議。
2015年,東京電力公司曾向日本全國漁業協會作出“不輕易向海洋排放”的書面保證。
去年秋天,日本政府一度曾已經決定排放核污水入海,但由于各方強烈反對暫時擱置。
就在兩天前的4月7日,日本漁業協會會長與日本首相菅義偉舉行了會談,再次重申反對日本政府將核污水排放入海的意見,這一方案的最終敲定勢必也將再次引發日本國內外的多方反對。
核污水處理是福島核事故善后處理中的一個重大難題。持續冷卻反應堆的作業以及雨水、地下水流入反應堆設施,導致核污水至今仍在持續產生。目前的處理方法是對核污水進行過濾后存儲在大型罐體內,但過濾無法去除其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質氚。而且預計到2022年9月儲存罐就將全部用完,東京電力方面稱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已無多余空間再新建存儲設施。
但是事實上,日本一些專家和環境保護組織曾提出,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有大量因輻射量過高而不宜居住的區域,這些閑置土地完全可以用來新建存儲設施。有專家表示,用大型儲存罐在陸地上保存是現有技術下解決核污水問題的最佳方式。
在過去的采訪中,福島當地許多居民對于污水入海方案的激烈而堅決的反對態度曾給很多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福島周邊的海洋也絕不僅僅只是當地漁民賴以生存的漁場,更是全球海洋的一部分,影響著全球海洋生態和環境安全。
日本福島核事故10年
核污水處理問題仍未解決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已過去10年多,但其核污水處理問題仍未解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了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圖據美聯社
2011年3月11日下午2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地震引發了海嘯。
如果說9級地震和海嘯是無法控制的天災的話,發生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泄漏卻是地地道道的人禍。
由于福島核電站自身防御建設的弊端,東京電力公司在地震后匯報核電事故的延誤,進而造成了重大的泄漏事故。
其后,為了控制反應堆溫度,東電向反應堆內注入了大量冷卻水,再加上雨水與地下水日復一日地涌入,福島核電站內源源不斷地產生了越來越多帶有輻射物質的核污水。
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安放的核污染水存儲罐。圖據日本《讀賣新聞》
這些核污水現在還全都被封存在儲存罐里。
截至2021年1月21日,核電站里已有124萬噸核污水,并以每天140噸的數量在增加,估計到2022年9月將達到儲存罐的上限137萬噸。
去年秋天,日本政府曾一度決定將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排入大海,但由于各方強烈反對等原因暫時擱置。
首相菅義偉今年3月初前往當地視察時表示,核電站廢水處理政策將“在適當的時候以負責任的方式”做出決定。他還補充說:“我們不能無限期推遲我們的決定。”
百萬噸核污水,太可怕!
“殺傷力”幾何?
所謂核污水,就是在冷卻核反應堆后殘留的廢水。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巨型海嘯及福島核災難,造成上萬人死亡。福島第一核電站在這場大地震和海嘯中損毀,數十種放射性物質大量泄漏到外界。
這些放射性物質污染了福島周邊的一切,除了草木、土壤、物品,甚至是細小的灰塵和空氣,還有核污水,即放射性液體。
資料圖:核垃圾“家譜”,包括核垃圾物體、核廢氣、核污水等。制圖:中新網?李雪瑤
核污水中被檢測出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質。據介紹,核輻射既能殺傷細胞,又有誘變的作用,可能誘發細胞癌變或基因突變,導致生物畸形等。短時間內,攝取劑量一旦超過100毫希沃特,人體就會受到傷害,如果超過4000毫希沃特,將會直接導致死亡。
資料圖:核輻射危害示意圖。制圖:中新網?李雪瑤
此前報道曾披露,即使是日方稱經過 “過濾”處理的核污水中,也含有氚、碳14、鈷60、鍶90等難以徹底去除的放射性物質殘留。
如果人類和自然環境持續暴露在氚輻射下,后果將如何?
資料圖:2011年3月14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在地震后的受損情況。
2022年儲水箱將達極限
核污水排入大海,后果如何?
自2011年至今,福島核電站上千個大型儲水罐中,已儲存超過120萬噸核污水。而且,目前,福島每天產生約140噸核污水,收集到的所有核污水都儲存在核電站內。預計到2022年,核污水將達到137萬噸水箱容量的極限。
相關人士表示,日本政府曾計劃在2020年10月下旬,就核污水的處理方法做出最終決定,即把核污水漸次排入大海。
由于日本政府擬排放的核污水中,仍殘存氚放射物,專家推算,一旦被排入大海,這些污水會隨著太平洋洋流,污染世界多地。
消息一出,立即遭到日本國內漁民、福島當地民眾及國際社會的抗議和譴責。迫于壓力,日本政府暫未執行該計劃。
資料圖:放射性物質隨洋流擴散示意圖。制圖:中新網?李雪瑤
影響整個全球海洋環境
日本排放核污水已不是頭一回
實際上,日本排放核污水的這種操作,已經不是頭一回。
2011年4月4日,東京電力公司就曾將內含低濃度放射性物質的1.15萬噸污水排入大海。時任內閣官房長官的枝野幸男說,這樣做是“別無選擇”。
東京電力公司方面曾稱,已對這些核污水進行了過濾,去除了鍶、銫等高放射性物質,剩下了相對難以去除的氚。但據外媒報道,2018年時,東電迫于漁民質問等壓力,曾承認核廢水除了含有氚,還有其他放射性物質。
由于放射性物質對生物體會產生難以預計的傷害,作為日本鄰國的韓國,對核污水被排放入海,也一直保持密切關注。
2019年9月16日,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上,韓國官員長文美玉就表示:“福島核污水的管理不再是日本的國內問題,而是影響整個全球海洋環境的嚴重國際問題。”
資料圖:福島第一核電站用于儲存核污水的儲水罐。
2021年3月23日,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舉行視頻會議。雙方就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的處理問題達成合作意向。
國際原子能機構方面表示,將基于科學知識向日方提供專業幫助,同時還要向國際社會發布信息,報告福島核污染水處置的實際情況以及環境監測情況。
日本政府表示,將在打消福島當地及周邊國家疑慮和宣傳核污水入海安全性方面積極動作。但不論如何,日本應該優先考慮全球環保問題,而非僅著眼于本國利益。
除了排入大海,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擺在日本政府面前的,除了排入大海,其實還有多種解決方式:
比如,蒸發。
把核廢水送進鍋爐里燒,那樣被核輻射污染的水不就蒸發了,排到空氣里去了嗎?但用這個方案,核廢水會污染空氣。
又如,送到地底去。
從地表鉆洞,然后搞一根深入地底達2500米的管線,把核廢水全都排入地底2500米深處。但用這個方案,核廢水會污染地下水。
又如,電解。
將核廢水經過電解變成氫氣和氧氣,然后再排放進大氣。
再比如,混入水泥,埋進土里。
將核廢水和水泥混合,形成這樣一個個水泥塊,然后再埋入地下。
但這些辦法有的由于沒有先例,無法評估風險,有的在技術和時間上存在諸多障礙,因此一直沒有定論。
日本“核能市民委員會”認為,“大型儲存罐在陸地上保管”或“用灰漿凝固處理”是現有技術下解決核污水問題的最佳方式,可以確保核污水在陸地上妥善保管。
此前有日本媒體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有大量因輻射量過高而不宜居住的區域,這些閑置土地完全可以用來新建存儲設施。
既然還有其他選擇,為何日本政府唯獨中意“排向大海”呢?因為這種方法,省事、快捷,還省錢。
放流入海是國際慣例?安全性引發質疑
那么,把核污水放流入海安全嗎?
曾擔任美國能源部民用核廢料管理辦公室負責人的萊克·巴雷特表示,東京電力公司一直在凈化這些水,但總有低程度的放射性存在。
具體來說,東京電力公司將把污染的水抽出來,讓它通過一個巨大的過濾系統處理。在經過多道水處理系統過濾后,這些水去除了絕大多數放射性污染物——但不包括一種名為“氚”的放射性物質。而氚也是這些廢水的命運一直無法被決定的主要原因。
氚不會穿透人體,只有大量吸入氚才會對人體有害。按美國核管理委員會的說法,這種氚水的排放是“慣例,并且安全”。
于是乎,為了能順理成章地實施這個方法,日本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支持。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3月23日已經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簡稱IAEA)進行安全評估。具體來說,日本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確認用于核污水處理的方法和設施符合該機構的安全標準,還需要檢查周圍環境的輻射數據,并向國際社會公布日本核污水符合該機構標準的信息。
NHK報道稱,福島第一核電站將在2年后啟動排放工作,廢水中氚的濃度將稀釋到日本國家標準的四十分之一,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飲用水標準的七分之一。地方自治團體和水產養殖戶也會加入對廢水排放前后氚濃度的監測。
不過由于日本政府有數據作假的“前科”,人們對其的信任已受到打擊。
比如為了消除核輻射的負面影響,核事故發生后,日本政府把每年人均可接受輻射水平由1毫希大幅提升至20毫希。并多次強調,輻射威脅已經得到控制,但有關核泄漏造成的各種新聞卻層出不窮:東京電力公司2013年起,一直聲稱有技術能將放射性物質含量降至“低于容許排放的水平”。但2018年9月該公司承認,用于處理含有核污水的1000個儲水罐,未能將放射性物質去除至低于法定標準值,其中包括鍶-90這種劇毒放射物也超標。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此前發布報告認為,“放射性氚是廢水中唯一的放射性物質”的說法不實。廢水中還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碳-14,其半衰期為5370年,可以進入一切生物體內,可能會損害人類DNA。
據外媒報道,2018年時,東電迫于漁民質問等壓力,曾承認核廢水除了含有氚,還有其他放射性物質。
除此之外,中國和韓國等鄰國也對福島第一核電站向環境排放污水表達了警惕。
韓國政府今年2月16日已經請求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核查日本處置福島核電站輻射污水的過程是否透明安全。
南財快評:“核污水入海”絕非日本內政事務
2021年是東日本大地震10周年,盡管那場大地震已過去10年了,但有關核污水的處理問題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決。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強烈地震并引發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災難性核輻射泄露,其中3個反應堆發生堆芯熔毀。為了冷卻受損的堆芯,福島第一核電站不得不注入大量海水。這些海水與大量深入反應堆的地下水及雨水,形成了大量放射性核污水,并裝在專門的儲水罐內。據《朝日新聞》報道,由于存儲核污水的儲水罐將于2022年秋季左右用滿,所以如何處理核污水成了當務之急。盡管通過灰漿凝固等方式也可以處理核污水,但對日本政府而言,排入海洋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也是最為便捷的方式。
實際上,對于日本政府的核污水處理方式,日本國內外輿論始終持反對態度。
《東京新聞》在一篇社論中指出,盡管核污水的輻射微弱,但并不等于零。如果長期將核污水倒入大海,其影響還是未知數。韓國《民族日報》也曾在社論中指出,日本政府無視福島居民和國際社會憂慮、反對,必須立即執意將核污水倒入海洋的行為。“綠色和平組織”在過去幾年里也多次也不同形式要求日本政府停止將核污水排入海洋的行為。此外,日本漁業組織、福島當地民眾等也都不滿政府舉動,認為這不僅將影響周圍生態環境,而且也將對福島以及福島商品形象造成巨大打擊。
從日本國內外的反應其實不難看出,日本政府雖然多次強調排入海洋的核污水符合安全標準,但卻一直未能獲得輿論層面的信任與支持,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核輻射的影響往往是深遠且未知的。比如,1945年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擲的原子彈、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對普通民眾以及自然環境的傷害持續十余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徹底解決。日本政府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通過洋流作用或許會得到稀釋,但這些核污水對全球魚類遷徙、人類健康、遠洋漁業、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影響將是長期且不可估量的。因此,排放核污水看似是日本內政事務,但其產生的影響則跨越了國界,并將“輻射”到周邊國家乃至國際社會的公共福祉和利益,日本政府顯然需要秉持對本國民眾、周邊國家以及國際社會高度負責任的態度,深入評估排放核污水可能帶來的影響。
在“核污水入海”一事上,希望作為國際社會一員的日本審慎決策,計利當計天下利。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何柳穎)、南財快評、新華視點、人民日報、央視財經、南方+、南方人物周刊、財聞要參、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周刊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