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企業進入21世紀以來的重大收購事件,如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并購香港永隆銀行、吉利收購沃爾沃等,這些收購案例無不是中國崛起后,在“資本換技術”思路下,用強大資金優勢收購、吸收、消化,并形成自身生產力的過程。如今,TCL科技收購三星蘇州工廠也加入其中,成為中國智造崛起的最新證明之一。
“蘇州三星”變身“蘇州華星”
“國家的競爭就是經濟的競爭,競爭主體是企業。中國從經濟大國發展成為經濟強國的歷程,就是中國企業追趕超越全球產業巨頭的過程。”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話音落下不多時,TCL科技便于2021年4月1日晚宣布完成了原蘇州三星工廠的交割工作,半導體顯示產業的國別轉移就此樹起了里程碑。
TCL科技公告宣布,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更名為蘇州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蘇州華星技術”),蘇州三星顯示有限公司更名為蘇州華星光電顯示有限公司(簡稱“蘇州華星顯示”)。自4月1日0時起,蘇州華星技術及蘇州華星顯示的系統交接基本完成,管理已全部接管,各方面工作已平穩過渡。蘇州華星技術及蘇州華星顯示的各項工作和生產經營將于2021年第二季度起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
至此,TCL科技控股子公司TCL華星在大尺寸領域,將擁有3條滿產8.5代線(t1、t2和蘇州的t10),每月產能合計440K大板;2條11代生產線(t6和t7),1條滿產,目前月產能98K大板,另1條正在量產爬坡,計劃至今年下半年實現滿產。加上中小尺寸領域的1條6代LTPS產線和1條6代柔性AMOLED產線(t3和t4),2021年TCL華星規模增長預計將超過50%。
“蘇州三星”變“蘇州華星”,一字之差,背后卻力鈞萬分。TCL科技表示,通過內生增長及合理成本的外延式收購,TCL華星的產能規模和市場份額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在此基礎上,TCL華星可進一步優化產品組合,充分發揮各產線特點和效率,提升成本競爭力;TCL華星可協同更廣泛的行業資源,提高供應鏈管控彈性,充分釋放管理帶寬和延長管理半徑,增強綜合競爭優勢。這也意味著TCL華星在產業擴張和全球化發展上又下一城,全球面板雙寡頭格局基本形成。自此,TCL華星與京東方有可能成為主導全球LCD市場走勢的主要力量。
資本助力 核心技術為我所用
目前,TCL華星的半導體顯示業務是TCL科技的核心主業。2020年,TCL華星營收占比超過TCL科技總營收的60%。年度業績報告期內,TCL華星實現產品銷售面積2909.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2%,實現營業收入467.7億元,同比增長37.6%,凈利潤24.2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51.1%。從公司年報來看,通過技改增效、極致管理和產業協同,TCL科技在周期底部表現出業內領先的周期抵御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規模、份額及效益均實現逆勢增長。而從2020年6月份面板行業掀起漲價潮以來,TCL華星的經營利潤也逐月提高。
或是基于成立四十年來的發展經驗與資金積累,近年來,TCL的投資嗅覺似乎越發靈敏,戰略布局更是“殺伐果斷”,頗具先見之明。自去年3月起,TCL科技就先后通過投資,戰略入股日本印刷OLED公司JOLED、受讓中環集團100%股權、收購蘇州三星工廠等,加速印刷顯示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實現規模持續擴張。
去年8月底,TCL科技宣布其控股子公司TCL華星將以10.80億美元收購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權、蘇州三星顯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權。此外,三星顯示將以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60%股權的對價款7.39億美元對TCL華星增資。增資后,TCL科技持有TCL華星80.28%股權,三星顯示占TCL華星12.33%股權。隨著今年4月交割完成,TCL科技宣布,三星顯示將成為TCL華星第二大股東;此前,三星顯示已持有TCL華星控股子公司深圳市華星光電半導體顯示技術有限公司5.02%的股權;同時,三星顯示一直是TCL華星大、中、小尺寸產品的重要客戶,本次交易完成后,雙方將開展更加密切的戰略合作。
李東生曾特別提出,三星出售蘇州產線“不代表三星放棄顯示產業發展,這次交易,三星沒有全部收現金,而是換取TCL華星一部分股權,說明液晶產業的需求還是確定的”。群智咨詢分析師認為,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緩解TCL短期內的收購資金壓力,而且也對三星顯示有利。在成為TCL華星第二大股東之后,三星可以優先采購TCL華星8.5代線以及11代線的面板,以此緩解三星顯示退出LCD市場之后的采購壓力。
繼2004年TCL率先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后,海爾、創維、海信等中國家電企業也紛紛開展國際化收購戰略,到了最近幾年,中國家電企業的跨國并購逐漸向產業鏈上游的核心部件、核心技術等環節延伸。如TCL科技就在去年6月宣布,投資300億日元成為日本JOLED重要戰略股東,不難看出其主要目的在于合作研發噴墨印刷OLED技術。時至今年4月,TCL科技完成對原蘇州三星產線的收購及交割,除了產能,這其中也自然包括該領域核心技術的轉移。
眾所周知,三星在顯示領域的實力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如今更是憑借量子點與小尺寸OLED屏幕屹立于全球新型顯示技術之林。而本次出售給TCL華星的原蘇州三星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不論在經營效率,還是技術先進程度方面,都仍處于業界較高水平,收購該產線也意味著同步獲得了其效率與技術的賦能。
智造崛起 “中華之星”持續閃耀
近十余年來,中國液晶面板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LCD生產國和出口國,LCD占全球份額已超過50%。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到2022年中國面板產能占比將達到56%;銀河證券預測,在未來三到五年,中國面板產能占比有望提升至70%以上。顯然,“少屏”已不再是問題,如何鍛造“強屏”才是中國面板行業現階段的新挑戰。
近年來,由于中國大陸面板企業在規模、效率和技術等方面的提升,加之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響,以三星為代表的日韓面板廠開始清退LCD產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量子點、OLED、Mini/Micro LED等更受市場風向青睞的新型顯示領域。至于LCD方面的需求,韓廠則轉向中國進口,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不同于三星 “利潤優先”的理念,TCL一貫秉持“降本增效”。雖然液晶顯示技術經過多年發展已達瓶頸,但市場需求依然旺盛。隨著收購及交割的完成,新入列的蘇州華星產線將為這家中國面板巨頭釋放新一輪產能。
去年以來,在疫情影響下,全球在線教育、娛樂、會議等“宅經濟”應用需求火爆,這也同步拉高了相應的顯示產品需求。調研機構Omdia今年3月31日發布研究報告稱,從2020年到2021年,除了液晶電視面板主要尺寸在過去10個月里價格有100%至250%的增長之外,液晶電視的其他材料成本(ROM)將增加30%至50%,包括背光模組、主板PCB、電源板、包裝和配件等,預計2021年第二季度ROM價格將再有10%到20%的環比增長?上攵,各方面的供需因素將進一步催化面板漲價趨勢,而面板廠商則是得產能者得天下。此時完成交割,更是令人對蘇州華星能為TCL科技Q2業績做出多大貢獻充滿期待。
目前來看,TCL華星產品已覆蓋大、中、小尺寸面板,已建和在建生產線達6條,在多個領域已居業界領先位置:TV面板市場份額升至全球第二,55吋產品份額全球第一,32吋產品份額全球第二,65吋電視面板市占率居全球第二;t3產線LTPS手機面板出貨量全球前三,t4柔性AMOLED產線高端、新形態產品技術迅速提升,并持續深化與全球頭部品牌客戶合作。同期,在商用顯示領域,公司交互白板出貨量躍居全球第一,軌道交通、電競等產品市場份額亦快速提升。
收割LCD產能的同時,TCL科技對新技術研發和產業趨勢也保持高度重視,對柔性印刷顯示OLED/QLED、Micr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路線持續積極推進。除了TCL華星,TCL旗下還有致力于OLED發光材料研發的華睿光電,其具有自主IP的新型OLED關鍵材料已部分進入量產階段;同屬TCL科技的廣東聚華是業內唯一“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近日,由TCL聚華新型顯示研究院牽頭申報的“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已獲科技部批準落地廣州,這是新型顯示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也是廣東首批獲準建設的國家級創新中心之一。
重組兩年多來,TCL明確了聚焦于高科技、資本密集、長周期的科技產業發展方向,剝離終端業務及非核心主業,聚焦產業升級與戰略布局。據其2020年年報,TCL科技的研發投入自2019年重組后同口徑同比增長41.2%至65.4億元。圍繞印刷OLED、QLED以及Mirc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關鍵材料和設備領域,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0年新增PCT專利申請1,536件,累計申請數12,797件,數量排名全國前列。
TCL科技表示,中長期來看,基于顯示界面的交互仍是最主流的技術別,中國顯示產業已在TFT-LCD領域實現全球領先,下一代顯示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成為頭部企業的核心目標。TCL華星積極發展下一代顯示技術,以合作、自研、并購等方式占據關鍵戰略控制環節和價值節點,將在下一代顯示技術領域建立基于完整生態布局的全球領先優勢。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