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3月物價數據。
3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4%,較上月由負轉正,實現小幅增長。豬肉價格的持續回落,使得CPI維持低位。由于去年3月物價逐漸擺脫疫情緊張狀況,基數有所回落,故而推動3月CPI轉正。
更為外界所關注的,無疑是3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近期,中央幾次會議均提到要保持物價基本穩定,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
3月PPI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1.6%。4.4%的同比漲幅,為2018年8月以來的高峰;1.6%的環比增速,為2017年以來的最高值。其中,原油、鐵礦石、鋼鐵、銅、鋁等原材料漲價尤為突出。
PPI大漲背后,幾家歡喜幾家愁。大宗商品漲價向下游傳導存在困難,使得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漲幅高于出廠價格,上游原材料價格漲幅明顯高于下游制造業漲幅。這意味著,上游原材料廠商利潤大增,下游制造廠商利潤受擠壓。
展望未來,由于國內國際需求逐步恢復,加上去年基數逐漸走低,CPI和PPI漲幅有望繼續擴大。在全球流動性泛濫的推動下,3月大宗商品漲勢較快,但原油、鐵礦石、銅等品類近期的價格有所回調。
大宗商品價格普漲
3月PPI環比上漲1.6%,漲幅比上月擴大0.8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調查的40個工業行業中,3月價格上漲的有30個,上漲面達75%。
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行,帶動國內石油相關行業價格漲幅擴大,3月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環比上漲9.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價格環比上漲5.7%,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價格環比上漲5.3%,主要工業行業漲幅居前。
3月中旬,美國拜登政府簽署1.9萬億美元紓困法案,繼續加大財政刺激力度,進一步助推了全球通脹預期。WTI原油價格3月中旬最高沖至66美元/桶,基本恢復至2020年1月疫情前的水平。不過,原油期貨價格后來有所回落,4月WTI原油價格在60美元/桶左右震蕩。
受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國內工業生產和投資需求上升等因素影響,3月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環比上漲4.7%。近期國際市場銅、鋁等有色金屬價格上漲較多,推動3月國內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環比上漲4.5%。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年初以來,疫苗接種提速,美國等持續加碼財政刺激政策,美聯儲實施開放式量化寬松,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推動能源、工業材料和食品等商品價格持續上漲,銅、鋁等商品價格一度創出近8年新高。
不過,居民物價指數相對溫和。4月CPI同比上漲0.4%,環比下降0.5%。其中,刨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3月同比上漲0.3%,環比持平。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受春節后需求季節性回落影響,CPI環比由上月上漲0.6%轉為下降0.5%。3月食品價格環比下降3.6%,影響CPI下降約0.71個百分點,為拖累CPI上漲的主因。其中,隨著生豬生產持續恢復,3月豬肉價格環比下降10.9%,降幅有所擴大。春節后消費需求有所回落,牛肉、羊肉、雞肉、鴨肉、水產品和鮮果價格均由漲轉降。
大宗商品漲價對終端消費最直接的影響在于出行,交通工具用燃料價格上漲。3月汽油和柴油價格環比上漲6.6%和7.3%。
周茂華表示,從3月物價來看,國內農產品(000061,股吧)供需保持平穩,豬肉價格成為物價拖累項,國內需求復蘇滯后于供給,不少行業還在削價促銷。隨著國內經濟活動持續回暖,基數效應等有望推動物價溫和走高。
制造業企業利潤承壓
需要指出的是,國際輸入型通脹,正隨著產業鏈的傳導,不斷被消化。
3月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5.2%,環比上漲1.8%;而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1.6%。下游制造業出廠價格漲幅則更低,比如3月通用設備制造業同比上漲0.2%,環比上漲0.4%。
上游原材料公司一季度盈利大增。4月8日晚間,中國鋁業(601600,股吧)披露業績預告,一季度預計盈利9.67億元,同比增長30倍。重慶鋼鐵(601005,股吧)發布公告,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加10.8億元,同比增加約258倍。
制造業企業則要想各種辦法,來消化掉快速上升的成本。
國內某大型工程機械企業浙江代理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國內基建投資的火熱,工程機械銷量從2016年起就處于上升狀態,今年浙江地區銷量相較上年上漲了50%,但產品價格并沒有上漲。當前鋼材漲價,產品售價也不會提高,因為行業競爭激烈。
“從工程機械公司的利潤報告來看,隨著銷量的增加,總利潤在上漲。制造商會通過技術手段、減少部分用料等方式控制成本,產品價格不會受太大影響。但對代理商來說,單臺設備的利潤越來越薄。為了維持市場占有率,有些單子即便虧本也要賣”,該代理商表示。
國內某大型家電企業重慶生產園區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際行情推動了這輪大宗商品漲價。對生產企業來說,大宗價格變動是常態,會與國內供應商一起應對。原材料價格基本比照期貨,簽訂長期合作合同。從生產商的角度來看,會通過提升內部經營效率,來降低運營成本。推動產品升級轉型,抓住高端消費市場,也是廠商消化成本的渠道。
中山一家生產小冰箱的廠家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上游鋼材漲價較快,他們現有產品價格略有上調,大致上調3-5個百分點。從企業獲取訂單來看,有些訂單能賺錢,但部分引流訂單會虧錢。
周茂華表示,國內需要防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輸入型通脹風險,但無需過度擔憂,國內物價整體有望保持基本穩定。下游終端消費品供給充足、品類較為豐富、可替代性較強,市場競爭較為充分,這就有效阻斷了輸入性通脹。同時,國內需求側處于復蘇階段,并非需求過熱。
未來PPI可能不會失控
3月以來,國務院層面兩次會議均提到了穩物價,提到當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過快。4月8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調,要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特別是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
周茂華認為,由于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受控,全球需求仍處于恢復期,目前大宗商品價格普遍處于高位,其中銅等工業原材料價格處于8年高位,目前全球需求難以繼續支持后續大幅上漲,預計PPI同比漲幅不會失控。但需要關注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中下游企業利潤擠壓,以及對財政貨幣支持政策效果的削弱。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指出,金融委會議強調要保持物價穩定,央行核心關注在CPI同比增速而非PPI,需重點關注PPI上行是否傳導到CPI。在缺乏需求側刺激的前提下,今年PPI向CPI傳導力度較弱,總體預計2021年CPI同比增長1.4%,全年高點為2.5%,不會觸及3%的閾值。物價穩定并非今年的核心決策變量,難以觸發央行加息。
劉學智表示,疫苗接種和氣溫回升將促進疫情改善,經濟將延續復蘇態勢,需求改善帶動價格上升,預計二季度CPI和PPI漲幅都將擴大。由于豬肉價格趨于下降,CPI的漲幅相對緩和。受輸入性價格上漲和終端需求帶動的影響,PPI漲幅將較大,PPI年內高點或在二季度出現。
(作者:周瀟梟 編輯:包芳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