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14日電 4月14日,工信部公開征求對《“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到,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普及數字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轉型。
加快系統創新,增強融合發展新動能
征求意見稿明確,強化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融合創新,打好關鍵核心和系統集成技術攻堅戰,構建完善創新網絡,持續提升創新效能。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全過程,突破設計仿真、混合建模等基礎技術,開發應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進工藝技術,攻克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機協作、精益管控、供應鏈協同等共性技術,研發人工智能、5G、大數據、邊緣計算等在工業領域的適用性技術。
加速系統集成技術突破。面向裝備、單元、車間、工廠等制造載體,構建制造裝備、生產過程相關數據字典和信息模型,開發生產過程通用數據集成和跨平臺、跨領域業務互聯技術。面向產業鏈供應鏈,開發跨企業多源信息交互和全鏈條協同優化技術。面向制造全過程,突破智能制造系統規劃設計、建模仿真、分析優化等技術。
加快創新網絡建設。圍繞關鍵工藝、工作母機、數字孿生、工業智能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等載體,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推動產業化促進機構建設,加快智能制造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建設一批試驗驗證平臺,加速智能制造裝備和系統推廣應用。鼓勵企業牽頭建設創新平臺,促進創新資源集聚。
深化推廣應用,開拓轉型升級新路徑
征求意見稿指出,聚焦企業、區域、行業轉型升級需要,圍繞工廠、企業、產業鏈供應鏈構建智能制造系統,開展多場景、全鏈條、多層次應用示范,培育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業態。
開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進制造技術突破、工藝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實現泛在感知、數據貫通、集成互聯、人機協作和分析優化,建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示范工廠。引導“鏈主”企業建設供應鏈協同平臺,帶動上下游企業同步實施智能化升級。鼓勵各地方、行業開展多場景、多層級應用示范,培育推廣創成式設計、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預測性維護、遠程運維服務等新模式。
加快行業數字化網絡化發展。針對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原材料、消費品等領域細分行業特點和痛點,制定智能制造實施路線圖,分步驟、分階段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改造。支持有條件有基礎的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持續推動工藝革新、裝備升級和生產過程智能化。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著力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網絡化發展水平。建設行業轉型促進機構,加快數據、標準和解決方案深化應用。組織開展經驗交流、供需對接活動,總結推廣智能制造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
促進區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鼓勵地方創新完善政策體系,探索各具特色的區域智能制造發展路徑。推動跨地區開展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創新、供需對接、人才培養等合作。鼓勵地方、行業組織、龍頭企業等聯合推廣先進技術、裝備、標準和解決方案,加快智能制造進集群、進園區。支持產業特色鮮明、轉型需求迫切、基礎條件好的地區建設智能制造先導區,打造智能制造技術創新策源地、示范應用集聚區、關鍵裝備和解決方案輸出地。
加強自主供給,壯大產業體系新優勢
征求意見稿提出,依托強大國內市場,加快發展裝備、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培育壯大智能制造新興產業,加速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引領帶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
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針對感知、控制、決策、執行等環節的短板弱項,加強用產學研聯合創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礎零部件和裝置。推動先進工藝、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深度融合,通過智能車間/工廠建設,帶動通用、專用智能制造裝備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級。推動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應用,研制一批國際先進的新型智能制造裝備。
合力發展工業軟件產品。支持軟件企業、裝備制造商、用戶、科研院所強化協同,聯合開發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過程各環節的核心軟件,研發嵌入式工業軟件及集成開發環境,研制面向細分行業的集成化工業軟件平臺。推動工業知識軟件化和架構開源化,加快推進工業軟件云化部署。依托重大項目和骨干企業,開展安全可控工業軟件應用示范。
著力打造系統解決方案。鼓勵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與用戶加強供需互動、聯合創新,推進工藝、裝備、軟件、網絡的系統集成和深度融合,開發面向典型場景和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聚焦中小微企業特點和需求,開發輕量化、易維護、低成本的解決方案。規范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發展,引導提供專業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務。
夯實基礎支撐,構筑智能制造新保障
征求意見稿指出,瞄準智能制造發展趨勢,健全完善標準、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等發展基礎,著力構建完備可靠、先進適用、安全自主的支撐體系。
深入推進標準化工作。持續優化標準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行業應用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標準制修訂,在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方面推動形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相互協調、互為補充的標準群。加快標準的貫徹執行,支持企業依托標準開展智能車間/工廠建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推動技術就緒度高的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同步發展。
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工業互聯網、物聯網、5G、千兆光網等新型網絡基礎設施規模化部署,鼓勵企業開展內外網升級改造,提升現場感知和數據傳輸能力。加強工業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支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支持大型集團企業、工業園區,圍繞內部資源整合、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產業鏈供應鏈協同、中小企業服務,建立各具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數據的有效集成和管理。
加強安全保障。圍繞智能制造安全需求,協同推進網絡安全、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建設,推動密碼技術深入應用。強化網絡安全和工業數據分類分級管理,推進工業數據治理。完善覆蓋國家、地方、企業的多級工控信息安全監測預警網絡。加大網絡安全產業供給,推動專用產品試點應用。培育工業安全服務機構,提升診斷、咨詢、設計、實施等服務能力。落實企業安全防護主體責任,引導企業建立符合政策標準要求的技術防護體系和安全管理制度。(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