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欒立
[ 根據中國酒業協會數據,2020年國內酒類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8353.3億元,同比下降9.2%。 ]
近日多家酒業新零售企業公布了2020年業績,雖然酒類消費在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沖擊,但頭部酒業新零售企業的收入和凈利潤不降反增。一直以來國內酒類流通渠道呈現“小而散”的狀態,有百億酒企但沒有百億大商,疫情下這一局面正在發生改變。
華致酒行(300755,股吧)(300755.SZ)年報顯示,2020年實現收入49.4億元,同比增長32.2%,凈利潤3.7億元,同比增長16.8%,2020年一季度,受到疫情沖擊,華致酒行業績增速放緩至增長15%,但從二季度開始,業績增速回升至40%左右,與往年水平持平。
從收入結構看,華致酒行的收入主要來自于白酒,約43億元,占到總比例的約87%,同比增長了28%,葡萄酒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43.9%,進口烈酒收入約2億元,同比增長約79%。
而華致酒行2021年第一季度的業績增速還有進一步提升,凈利潤預計同比增幅為90.23%~110.68%,預計獲得盈利在1.86億元~2.06億元之間。
華致酒行將業績增長的原因歸于電商業務的增長、門店布局及質量的提升、直供網點的銷售增長以及產品結構優化和市場推廣力度的增加。
而近期公布招股書沖刺創業板的酒仙網的情況也類似,2018年至2020年,酒仙網分別實現營收22.07億元、29.97億元、37.17億元;同期的凈利潤分別為3229.16萬元、8400.83萬元、1.84億元。其中2020年收入增速為24%,凈利潤增速則達到了119%。
酒仙網成立于2009年,2015年在新三板上市,但在2017年選擇了停止掛牌,而此次重新沖刺IPO的酒仙網的業務構成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相比于此前電商為主的業務模式,酒仙網如今也走向線上線下融合。
招股書顯示,從2018年開始,酒仙網開始發力線下連鎖品牌,并通過大小店模式推動門店擴張,到2020年末,大店模式“酒仙網國際名酒城”的數量為549家,小店模式“酒快到”數量為348家。業務落地后的酒仙網線下收入也快速增長,從2018年的2.9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8.9億元,占到酒仙網總收入的24%。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沖擊線下消費,酒類流通行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此前的采訪中有酒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的生意直到2020年6~7月份才開始回轉。根據中國酒業協會數據,2020年國內酒類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8353.3億元,同比下降9.2%。
相比之下,頭部酒業新零售企業的表現遠好于市場整體水平。
白酒專家蔡學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疫情對酒業新零售企業也帶來一次機遇,雖然疫情對線下酒水消費影響較大,但頭部企業有著相對完善的網上銷售與配送體系,并且經營多年、品牌知名度較高,業績表現反而更穩定。
北京卓鵬戰略咨詢機構董事長田卓鵬認為,在酒業聚焦核心品牌的大趨勢下,頭部的酒業新零售企業依然可以拿到理想的專銷產品,這也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在酒仙網2020年的收入中,茅臺(600519)、五糧液(000858)、釣魚臺三家的銷售額分別為8.6億元、5.2億元和1.9億元,占酒仙網總收入的31%、18.7%和7%,但從毛利潤上看,五糧液和茅臺的毛利分別為9321.3萬和5572.3萬元,毛利率為18%和6.5%,而專銷產品釣魚臺酒則實現毛利1.2億元,遠遠高于前兩者。
而這也讓國內酒業流通“小而散”的市場格局有新一輪集中化的趨勢。
一直以來,我國酒類流通行業雖然參與者數量眾多,但市場較為分散。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曾透露,國內酒類零售有多個業態,包括煙酒夫妻店、連鎖賣場、酒類電商和新零售等,但傳統模式占到90%以上,而其中小煙酒店的數量高達400萬家。
在本輪酒業發展中市場集中化的趨勢明顯,市場逐步向名酒企業靠攏,多個名酒企業營收已突破百億大關,相比之下,酒業流通領域雖然已有多家大商,如華致酒行、酒仙網、1919、浙江商源等,但行業中還沒有百億級大商出現。
蔡學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酒類銷售是廠方主導下的交易模式,品牌與產品均在企業強勢控制之下,流通企業難以掌握話語權。
記者了解到,酒企對經銷商管理多數會采取地域“分封制”,嚴禁跨區域銷售,同時部分酒企招商還有一定的排他性,也讓市場進一步碎片化。
蔡學飛認為,目前隨著消費理性的回歸,主打性價比與體驗,并且借助互聯網模式推廣的酒業新零售企業開始重新崛起。酒類流通目前依然是提升消費體驗的重要環節,因此未來酒類流通企業的集中度會越來越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