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美國發布了3月份的CPI數據,季調后CPI月率為0.6%,高于市場預期(0.5%),這個數據創下去年7月來新高。相對前值0.4%,高出預期的數字也說明目前美國通脹的確在升溫;同時季調CPI年率換算為2.6%,也創下2018年8月來新高。由于之前美債收益率的上揚已經震動不少投資者脆弱的心理狀態,雖然此次數據發表后市場表現相對冷靜,但也不乏擔憂的聲音,甚至有投資者憂心忡忡地懷疑起輸入型通脹風險的抬頭。
實際上在這個數據公布前一天,美聯儲的另一項月度(3月)調查數據就已經顯示出美國消費者的中短期通脹預期已經上升至7年高點:1年后為3.2%,3年后為3.1%。而且對住宅、汽油、租金等經常性支出的預期也達到該項調查開始(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時對失業水平的看法也大幅改善,顯示美國消費者信心回復,錄得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后最樂觀數字。
近期美聯儲各路官員利用不同場合安撫市場,誘導輿情的努力似乎也奏效。由經濟復蘇預期引發的長期利率反彈是好事,通脹預期高企不過是低基數效應,寬松政策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同時部分地區聯儲首腦甚至放風將在秋季開始討論縮表,因為按照計劃8月前后美國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將達到70%-80%以上,這些行為顯示出聯儲也在不斷試探市場反應。
細心的讀者應該發現我們一直對去年末以來市場擔心的通脹預期不是那么感冒,立場接近美聯儲的公式談話,那就是技術性的通脹率上升多半會是一時性的。這意味著目前沒有必要去擔心惡性通脹的風險,即便有幾個月的通脹數據超過聯儲政策目標,也將很快沉靜。
由于美國的超級量化寬松和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印錢”效應現實里并不沾邊,如同過去10多年來我們見識到日本央行如何在這條不歸路上一路向西但通脹率依然和政策目標相去甚遠的窘態。沒有實際資金需求的貨幣供應將沉淀在金融體系內,由于超低利率,甚至無法形成國內那種投機性需求引發空轉。其次,疫情暴發后人民幣實際上是一枝獨秀,反映了中國經濟領先全球的恢復能力。沒有大幅貶值的基礎,輸入型通脹風險非常有限,除非物流和資金流出現意外阻塞?紤]到中國獨步全球的工業生產和供應能力,通脹失控的預期有點牽強。
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對疫情以來的經濟對策措施帶來的副作用可以熟視無睹。鮑威爾主導的美聯儲實實在在面臨著壓力,不能讓經濟復蘇的良好預期夭折,同時要緊密跟蹤和判斷對物價上升的容忍度,誘導資本市場順利消化以形成良性預期來實現軟著陸。因為美國在疫情暴發后,先是美聯儲直接出手干預,通過注入流動性拯救資本市場,后面連續5輪財政刺激美聯儲作為陪跑雖然是被動地支撐,但從央行角度而言,不斷加碼的刺激規模也是必要的,因此目前美國面臨的潛在風險和副作用也是美聯儲直接參與的結果。
特別是美國的刺激方式和日本完全不同,財政舉債融資,其中很大部分直接支付給居民消費,效果比日本擠牙膏似的間接刺激要明顯。而央行為此保駕護航幫助財政順利消化,還不忘精準控制水平:既要反映復蘇預期還要確保實際利率維持在相對刺激的水平。3月份,外資對中國國債的需求就在美國長期利率走高的3月呈現凈賣出,連續24個月凈買入的勢頭戛然而止。近期港匯持續走弱也顯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復蘇預期市場已經強化,從新興市場回流資金的現象比較明顯。從歷史看這類趨勢往往伴隨對新興市場的沖擊,一旦燒到其后院,美國自己也難獨善其身,甚至需要國際協調,而疫情已經透支了很多經濟體的潛力。
由于短時間龐大的擴表,美聯儲自身也必須要先有個明確的指針,究竟物價水平上升到什么位置就算“過頭”或者說必須干預,因為這個涉及到后續市場看待聯儲的干預方式甚至是干預能力。正如很多投資者擔心聯儲的緊縮,不僅鮑威爾,包括耶倫在內的美國經濟政策主導者都急切地希望刺激政策更快更廣地惠及美國社會,實現充分就業,甚至公開宣言可以短期放棄穩定物價這一職責。但為防止出現意外導致失控,美聯儲比誰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萬一經濟過熱將如何對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