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季度經濟數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493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8.3%,比2020年四季度環比增長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10.3%,兩年平均增長5.0%。雖然說開門紅,形勢較好,但是從數據看,所慮者并不在少數。簡單而言,經濟復蘇動能邊際衰減,金融防風險渡向新階段,政策跨周期賦予新內涵。
(1)經濟復蘇動能邊際趨弱。一季度環比增速降至0.6%,年化環比相當于2.4%。其實低于學術研究中較為公認的5.5-6.0%的經濟潛在增長率。環比增速由去年第二季度的10.1%和第三四季度3.1%、3.2%,進一步降低至今年一季度的0.6%。
(2)經濟恢復仍處于“填坑”過程。今年一季度GDP實際同比增長18.3%。相較于2019年一季度增長10.3%,兩年平均增長率為5.0%,亦低于經濟潛在增長率。這意味著,去年二季度以來的經濟復蘇尚未能“填”滿疫情沖擊造成的產出缺口之“坑”。
(3)居民收入增速顯著低于GDP增速。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名義同比增長13.7%(實際增長13.7%),低于GDP同比增速。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對于2019年一季度的兩年平均名義增速為7.0%(實際增速4.5%),同樣低于GDP的兩年平均增速。餐飲、住宿、旅游、家政、零售等服務行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領域,但目前仍處于疫情影響的陰霾之中,市場活躍度較低,大量從業者處于待業或隱性失業狀態,收入增速相對放緩乃至絕對收縮。
(4)受收入增速放緩和消費傾向降低兩個因素的雙重壓制,消費復蘇仍然乏力。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同比增長17.6%(實際增長17.6%),低于GDP同比增速。更值得關注的是,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相對于2019年一季度的兩年平均名義增速僅為3.9%(實際增速1.4%),不僅遠低于GDP的兩年平均增速,而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速。“支出-收入比”已由疫情前的66.3%左右降至60%左右,表明疫情對邊際消費傾向的負向沖擊仍在持續。
(5)從生產端來看,工業生產已經基本恢復正常,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了自2013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歷史最高點。服務業分化仍然較大。從需求端來看,消費和投資等主要內需指標多仍處于復蘇之中,尚未恢復到疫情之前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主要靠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拉動,制造業投資仍然疲弱。在產能利用率達到歷史高位的情況下,工業企業投資意愿仍然不足,背后原因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6)經濟復蘇仍然高度不平衡,K型分化格局尚未明顯收斂。一是生產端恢復較快,需求端恢復滯后。二是制造業恢復較快,線下服務業活躍度仍然不高。三是上游能源原材料環節的企業營收和利潤增長較快,下游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仍然面臨一定經營壓力。四是擁有穩定就業和較多存量財富的人收入增速恢復較快,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速恢復較慢;受其影響,近期以來中高端汽車的銷量增速恢復明顯快于普通乘用車,奢侈品消費恢復也快于一般消費品。
(7)今年中美經濟增速差相對2020年將顯著收窄,美聯儲貨幣政策預期正在發生轉變,我國宏觀政策將在兩難之間審慎平衡。盡管如此,以我為主仍將是我國宏觀政策考量的主原則,尤其是利用好美聯儲實質收緊貨幣政策之前的窗口期,繼續適度維持對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做到“扶上馬再送一程”。
(8)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正在渡向新階段。地方城投平臺逐漸走向分類治理,中小商業銀行布局在一些地方已開始重塑,信用債市場風險及化解也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等更宏大層面的體制改革相互交織,國際收支與匯率方面近季度以來的一致性樂觀預期也在發生變化,下半年可能再度進入彈性大的雙向波動區間。
(9)在上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變得更為關鍵和敏感,跨周期設計也將具有新的內涵。貨幣政策方面,量價配合的組合接下來或將更注重價。財政政策方面,除了“三保”和城投平臺分類治理之外,換屆年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在未來幾個季度也將尤為關鍵。同時,跨周期調節的含義也將從單純的財政政策跨周期設計與貨幣政策跨周期設計,逐漸延伸向兩者協調的跨周期設計。
(馮煦明系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研究室副主任)
(作者:馮煦明 編輯:李靖云)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