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高歌/攝)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高歌 李紫宸 如何重振全球經濟,縮小日益增大的發展差距,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這是4月1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首場新聞發布會發布《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1年度報告(下稱,“報告”)中提出的一個核心問題:世界期待找到面向未來可持續增長的新范式,而不是重回老路。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稱,這是今年新推出的旗艦報告系列,其中重點分析關乎亞洲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議題,體現出我們面向亞洲、面向世界以及面向未來的信心。
為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聯合國于2015年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呼吁全球一致行動。《報告》指出,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行動不足,官方發展援助下降,以及私人部門資本流動中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步伐不盡如人意。
加之新冠疫情使各國在人民生命健康、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上代價慘重,全球離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差距拉大。各國疫情防控水平與疫苗分配不均衡,經濟復蘇不平衡,帶來國家分化、不平等擴大和阻礙包容性增長的巨大風險。同時,還有可能加大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使全球治理變得更為復雜,進一步削弱世界抵御未來沖擊的能力。
在上述背景下,《報告》認為,亞洲經濟體醫療衛生體系的薄弱環節和關鍵基礎設施的不足,數宇化轉型的重要性和及早應對氣候與環境問題的迫切性由此凸顯。
通過分析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卡特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泰國、越南等若于有區域代表性的亞洲國家發展表現,《報告》指出,衛生健康基礎設施、綠色轉型和數字鴻溝是制約當前亞洲經濟可持續復蘇的重要瓶頸。
《報告》由此建議,在各國財力和資源都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政府需要有重點地行動,解決好衛生健康、基礎設施、綠色和數字四大發展赤宇并有效連動,有力釋放發展潛力,推動實現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衛生健康赤字方面,由于政府財政能力不足或規劃不合理,許多亞洲濟體面臨醫療資源短缺,對傳染病準備不足的困境。當前,在亞洲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陸上迅速分發和接種疫苗的任務艱巨。應提升衛生服務體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反應性;加大衛生健康基礎設施投入;考慮建立應對重大疫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儲備;發展健康產業,抓住數字衛生和數字健康領域的機遇;加強各國衛生健康的微觀治理。
在基礎設施赤字方面,《報告》認為需要加強硬件與軟件基礎設施的韌性,更好地支撐區域內經濟活動和供應鏈穩定:有計劃地建設更多能夠抵御災害和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加大數字基礎設施投入;加強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營造更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市場環境,落實好包括去年底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內的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利用好電子商務與自動化等新技術和業態。
中、日、韓等亞洲國家領導人在2020年做出碳中和的目標承諾,但短期內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亞洲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上升快速的局面并不能快速扭轉,許多國家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和氣候風險,以及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壓力的挑戰。
在綠色赤字方面,《報告》建議,在產業轉型、技術進步和融資改革等方面,政府需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行動路線圖。政府應激勵社會不同部門朝著綠色發展方向前進,把激勵架構分解到地方政府層面并加以落實。創造更多綠色就業崗位。制定更有雄心的國家自主減排貢獻目標。進一步加強氣候領域的技術研究與創新。
在數字赤字方面,亞洲經濟體間的數字不平等切實存在,頂尖的數字技術企業在地理上高度集中,如何縮小亞洲各經濟體之間的數字鴻溝,是目前亞洲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抓住疫情機遇促進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數字技術的應用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推動社會管理和城市建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促進數字經濟主體公平競爭。
《報告》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調查發現,半數企業管理者對于全球經濟恢復前景持中立態度,但60%的管理者對亞洲經濟表示樂觀。大多數企業家認為,迅速采取疫苗接種行動并逐步放松封鎖措施、緩解貿易摩擦、穩定全球價值鏈和技術創新是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在亞洲,除了疫情防控措施以外,區域貿易一體化和(通過“一帶一路”、“連接歐亞”等倡議)加強跨境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是排名前三的復蘇主要動力。
為促進可持續復蘇,企業需有更意識地行動,這既是全球公民的社會責任,更是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對企業的中長期業務戰略至關重要。企業應把握好自身產業所面臨的機遇和風險,及時向可持續發展需要的新經濟領域轉型。把創新研發作為企業發展第一生產力,推動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把握好衛生健康、綠色產業商機,吸引ESG投資;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物理風險和資金風險,朝著綠色的全球價值鏈邁進;加強員工傳染病防治、數字技能和綠色生活方式培訓,建立更為靈活的現場辦公與遠程辦公的安排,創造更多的靈活用工機會。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提出,“重建更美未來”,國際社會需要堅持多邊主義,攜手合作應對新冠疫情的負面沖擊,縮小四大發展赤字,解決好全球“治理赤字”。
《報告》強調,全球應加快疫苗接種,公平分配疫苗,建立防疫健康信息互認機制;推動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實現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促進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內的區域和國際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協同增效;推進各類自由貿易協定的有效落實和標準提升;鼓勵科技創新合作,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活力;發揮好全球治理平臺與國際機構的重要作用。
“亞洲將成為全球可持續復蘇的重要引擎,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攜手戰勝疫情,解決發展赤字,促進經濟融合;加大與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合作,加強經驗分享,共促能力建設;積極參與國際規則與秩序重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報告》如是判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