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車廠“芯”慌意亂,搞得大領導都坐不住了,親自抓了一批半導體老板到白宮開會,手里揮舞著硅片,軟硬兼施地要求他們要到美國設廠,解決缺芯危機。
很多人在嘲笑美國咎由自取,對中國的禁運,打得全球芯片產業鏈亂七八糟,加上疫情黑天鵝、新興產業的搶單,最終導致了汽車業史上最嚴重的缺芯危機,而作為汽車業大國,美國首當其沖。
嘲笑歸嘲笑,我們不可以低估這位華盛頓最資深的政客、身經百戰的美國總統,政治人物最擅長的一招,就是順風取勢,借力打力。
拜登今次的喊話,絕非只是為了美國汽車業,實際上他也是在利用這次危機,為更宏大的計劃推波助瀾,而這個計劃要指向的,只有一個——中國。
1
2008年之前,美國欣欣向榮,享受了將近20年的大繁榮,比起1920年代的大咆哮時代,也不遜色。
造就這波大繁榮的,有三個最重要的推力,第一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國沒了最大的敵人,可以專心致志搞經濟,大量的軍費可以轉化為經濟投入;第二是井噴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時代,典型的如克林頓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第三是全球化和中國深度納入美國為首的貿易體系,提供大量廉價的經濟資源,幫助美國降低經濟成本。
于是,史上最龐大的產業轉移開始了,表現為美國(或者為對美貿易)的大量制造業轉移到中國,中國因此成了世界工廠。但這種轉移也間接導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產業空心化、同時又過度金融化的美國最終嘗到了苦頭。
于是,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提出了“制造業回歸”的口號,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你花了幾十年才搬走的,怎么可能明天就搬回來?
所以,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決策,猶如中國當年的改革開放。華盛頓的精英們,上至總統,下至議員,當然明白這個道理,這其實也為后面幾任總統“指派”了工作任務,能夠四年澆水、四年開花、再四年結果,就很不錯了。
于是,有了后來的美國總統經常把制造業大佬們拉到白宮開會,詢問把廠子搬回美國要多久,制定并出臺各種“回遷”獎勵,大喊“美國第一、美國優先”的口號等等。
其實,不管是奧巴馬,還是特朗普,亦或是現在的拜登,都在干著同一件事,就是讓海外的制造業遷回美國,而這個回遷的始發地,就是中國,因為中國在相當長的年份里,都是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也是美國公司扎堆的海外制造業基地。
這其實是美國自救,也是圍堵中國,維持美式霸權的不二選擇。
從過去幾任總統的做法看,他們是不會看得上衣服鞋襪這種低端產業的,難賺錢不說,就是美國工人的薪水和福利,也分分鐘拖垮這些產業的毛利,當然出于戰略打壓的需要,他們也不希望中國繼續做,所以找了越南接盤。
他們看得上眼的,首先得有一定的技術含量,這樣才可以有可觀利潤率,從而保證美國工人的工資和福利,讓美國夢繼續光芒照萬代,所以他們三天兩頭找上蘋果公司,軟的硬來的都來,目的就是讓蘋果把生產線遷回美國。
2017年,特朗普成功說服郭臺銘到美國投資,計劃4年內投資100億美元,生產10.5代液晶顯示屏,解決13000美國人就業,并以此作為“制造業回歸美國”的象征,情到濃時甚至稱之為“世界第八奇跡”。
而這一次汽車缺芯,對拜登總統而言,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作為工業和電子業的核心部件,美國將其視為卡住中國脖子的利器,并已經顯示出殺傷力。
如果能夠借機把芯片廠遷回美國,不僅可以補足美國半導體短板,而且趁機削弱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鏈實力,這將是拜登任期內最值得炫耀的政績之一,也是圍堵中國工作的大“業績”。
2
美國為何非要制造業從中國回歸?
當今世界,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明顯,明爭暗斗從來沒有停止。野蠻一點的,通過戰爭手段,文明一點,或者說陰險一點的,是政治和經濟手段。
像中美這樣的大國,戰爭一般就是說說而已,真正打起來的機會不大,原因無他,就是你有核彈,我也有,你有氫彈,我也有,你能毀滅我幾十次,我也能毀滅你幾次,稍微用一下腦袋都能明白,打起來不劃算,所以頂多也就是拉點艦隊在外海亮一亮相,像模像樣地搞點軍事演習,敲打一下對方。
所以,斗爭的重點還在政治和經濟領域,政治上拉攏盟友,指責甚至孤立對方,相比起來,經濟上切斷聯系,實施封鎖,讓對方“沒飯吃”,這才是殺手锏。
理由很簡單,對于任何一個政府,經濟都是繞不開的話題,民心向著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能夠讓民眾“吃飽飯”,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更是如此,一旦經濟陷入停滯甚至危機,民眾“吃不飽飯”,就有可能危及朝政,過去幾千年朝代的崩潰和輪換,底層邏輯都離不開這一點。
在經濟斗爭上,美國向來玩得666。所以,如何在經濟上打擊中國,讓中國經濟失速,成為圍堵中國的戰略重點。美國人想到的是一石二鳥之計,就是讓中國的制造業回流美國。
為什么美國人就這么篤信這一招能夠奏效?
歷史給出過答案。
1920年代,當蘇聯成立時,美國也扶持過它。當然,支持和自己社會制度完全相反的國家,也是鑒于當時的世界格局做出的戰略決策,因為美國希望削弱英法,讓自己成為新霸主;到了1930年代,出于應對經濟危機、輸出過剩產能的需要,美國加大了對蘇聯的扶持,大量輸出科技、資本、設備和工程技術人員;二次世界大戰,美蘇是盟友,為戰勝共同的敵人德國,美國更要支持蘇聯。
一而再,再而三的支持蘇聯,最終把蘇聯培養成僅次于自己的工業國,而戰斗民族最終走向了美國的對立面,成為美國最強大的敵人,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最忌憚的鋼鐵洪流。
但是,蘇聯人最終在西方的經濟封鎖下,失去活力,民眾也一步步被逼到“吃不飽飯”的境地,紅色帝國轟然倒塌,曾經的鋼鐵洪流,變成一堆堆破銅爛鐵。
顯然,冷戰的勝利,給了美國人信心,也給了美國經驗。面對現在的中國,他們也希望如法炮制。
要知道,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實際就是向美國及其盟友體系開放,由于存在共同的戰略利益--遏制蘇聯,以及各自的經濟利益--中國需要擺脫窮帽子,美國需要找到新的低成本制造基地和新市場,雙方合作愉快。
改革開放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及其盟友的制造業流入,由此帶動的就業、基礎設施、對外貿易、科學技術、國家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時至今日,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底層根基不是房地產,也不是互聯網,而是制造業,經濟學界喜歡稱之為中國供應鏈。
咋一看,是不是有幾分當年美國扶持蘇聯的味道?
所以,從底層邏輯上講,把制造業都抽走,等于撕掉中國的心,裂掉中國的肺,說不定當年的勝利,可以再來一遍。
3
美國的如意算盤真的能奏效?
我無意質疑白宮精英們的戰略眼光,也自認為智商不在他們那個檔次,但越來越多的事實在表明,如果逼迫制造業從中國回流美國,就能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恐怕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首先,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什么?我認為5個字可以概括:做生意賺錢。面對14億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即使是美國,也會禁不住流口水,中國有完善的制造業基礎,勞動力相對成本優勢仍在,要美國的資本家們不來中國做生意,不在中國設廠,那是違反經濟規律的事,美國政客想封鎖,美國資本家可不一定同意。
第二,西方不斷做輿論渲染,把中國比喻成第二個“蘇聯”,是西方世界公敵。但實際上,中國和老毛子,有著本質的區別。
美國之所以要跟蘇聯干到底,是因為他們感受到蘇聯強烈地對外擴張野心,赫魯曉夫當年說的狂語:“我們要埋葬你們。”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變成了“三天踏平歐洲”。美國把這些歸因于戰斗民族骨子里流淌著蒙古血液,蒙古人的擴張基因又來自于游牧民族對于水草的追逐,說白了就是生存本能,所以蘇聯的擴張野心是與生俱來。
中華民族是農耕為主的民族,安土重遷才是民族性,而且,中國的疆域在幾個世紀前就已經定型,地域足夠大,人口足夠多,資源也說不上匱乏,請問如蘇聯般強烈的對外侵略擴張野心從哪里來?
最后一個重要理由,是中國人好學,并且把西方的生意經學得666,既然大家都會做生意,那打起生意戰來,就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你有封鎖,我有反封鎖,即使你把廠子搬回去,我們還可以自己建,時間可能長一點,進展可能艱苦一點,但是有國內這么大的市場,不一定完全沒有贏面。當然,如果雙方愿意放下分歧,繼續合作,那更好。
蘇聯人當年經濟崩潰,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戰斗民族只是拳頭厲害,做生意卻很爛,今天的中國人,顯然不是當年的蘇聯人。
所以,美國可以逼迫芯片廠搬回美國,也可以讓制造業回流美國,但主力很可能是原本進口到美國的那部分,而在中國的生意,大概率還是會留在中國,除非,在中國的生意做不下去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高枕無憂,更不能夜郎自大。
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下,中美博弈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已經一覽無遺,尤其是周末剛傳出的美日聯合聲明,讓我們看到拜登要聯合“朋友圈”一起遏制中國的戰略意圖。
持久戰,打的就是誰能撐到最后,因為時間越長,越容易暴露缺點,也越容易彈盡糧絕,所以長久的戰略定力,或許才是決勝關鍵。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