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供應鏈在疫情沖擊下已經顯現出脆弱性,復蘇面臨瓶頸,此次蘇伊士運河堵塞讓這一供應鏈問題更加凸顯。全球依賴航運業維持正常物品供應的事實,經蘇伊士運河事件得以放大,供應鏈的重要性和風險管理應引起重視。 ]
作為全世界最繁忙的運河之一,全球貿易大約12%、海運15%的貨船、海運石油大約30%都需通過蘇伊士運河來完成。而就在上一次“長賜”號的堵塞事件結束不久,意大利的一艘油輪又因為一次引擎故障而困在運河中,蘇伊士運河又面臨著一次擁堵。短期來看,就蘇伊士運河堵塞的后續影響,相關航運公司認為對歐洲、地中海、美東線有6~7天的影響,對于船期可能會有1~2周的影響,而后續貨物積壓、大量船舶塞港、擁堵可能會持續一個月以上。
作為亞歐之間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非常重要的一條貿易通道,蘇伊士運河的堵塞將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影響。在蘇伊士運河上,即使是輕微延誤和擁堵也會干擾貨物和商品交付,影響供應鏈運行,“長賜”號擱淺導致長達120小時的嚴重擁堵,對全球供應鏈造成重大影響。歐洲的商品因無法接收到來自亞洲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被迫延遲制造,而空的集裝箱也無法返回亞洲再次裝運。世界保險業巨頭德國安聯保險集團估計蘇伊士運河航運中斷為國際貿易帶來的損失約為每周60億至100億美元,且蘇伊士運河每中斷一周,全球貿易增長就可能減少0.2個至0.4個百分點。
兩次堵塞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也給蘇伊士運河的管控敲響了警鐘。短短時間內出現連續兩次船只堵塞,與蘇伊士運河本身的特殊情況有關。一方面,蘇伊士運河地處紅海與地中海之間,海上的天氣變化非常頻繁,前一秒可能萬里晴空,下一秒就驟降暴雨。與此同時,經過蘇伊士運河的船只,很多都是大型的運輸船只,在運輸的過程中,受限于自身的噸位,即使出現什么特殊的故障,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救援,這也給蘇伊士運河的搶修和維護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根據“長賜”號船長的聲明,由于他一直遵守運輸中的“零腐敗政策”,拒絕向引船員贈送香煙,也是導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運河堵塞事件,不僅給世界的貿易往來造成了影響,同時也促進了其他運輸方式的發展。海運在傳統國際貿易中得到廣泛使用,很大程度上因為其成本相對低廉、規則比較成熟。有專家的分析指出,堵塞事件將會成為運河費漲價的一個契機,而運河費的提高,也將會增大相關物流貿易由蘇伊士運河經過的運輸成本,這也將會給海運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事實上,“長賜”號堵塞運河的事件后,就有大量的關于中國的中歐班列相關物流公司詢問信息,這也充分說明,在目前各種運輸條件以及存儲技術充分發展的情況下,海運將不會再是人們的唯一選擇。實踐中,“一帶一路”、陸海新通道等建設加快,推動了以中歐班列為主的鐵路運輸提速發展,鐵路提單已進入實際運營。當前鐵路提單的應用比較有限,還需要推動陸上貿易規則上升為國際標準,推進鐵路提單與鐵路運單協同運作,構建國際陸上貿易通關、多式聯運等規則,建立保險、金融等風險防控體系,探索形成訴訟、調解、仲裁有機銜接的多元化爭端解決機制,不斷完善陸上貿易制度。
4月8日的商務部新聞發布會通報今年前兩月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情況,剔除旅行服務,服務進出口增長21.1%,其中出口增長29.1%,進口增長12.4%,服務貿易出口增長最快的領域是運輸,增幅達到了93.9%。中國運輸服務方面的實力為推動國際規則體系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全球供應鏈在疫情沖擊下已經顯現出脆弱性,復蘇面臨瓶頸,此次蘇伊士運河堵塞讓這一供應鏈問題更加凸顯。全球依賴航運業維持正常物品供應的事實,經蘇伊士運河事件得以放大,供應鏈的重要性和風險管理應引起重視。
2018年以來,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工作,在全國確定了55個試點城市和258家試點企業。近日商務部等8個單位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工作,力爭用5年時間培育一批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示范城市和示范企業,促進我國供應鏈協同化、標準化、數字化、綠色化、全球化發展,著力構建產供銷有機銜接、內外貿有效貫通的現代供應鏈體系。
當前,中國正經歷從“以外循環帶動內循環”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轉型,中國對外開放模式的框架理念將更加強調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全國全方位的共進,助力全球治理的完善。商務部近期對2萬多家外貿企業問卷調查來看,2021年外貿發展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存在疫情不確定性、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國際環境復雜性等風險,海運運價在高位徘徊、運力不足,影響企業的接單。
蘇伊士運河堵塞事件從運輸風險的角度對運輸方式的進一步優化和供應鏈的創新發展提出了客觀要求,這也是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促進外貿穩中提質的重要舉措,更好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