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水醬酒產業蹄疾步穩,貴州白酒企業發展圓桌會議也來“湊熱鬧”。
4月15日至17日,赤水河畔的習水,正舉辦著第四屆(2021)貴州白酒企業發展圓桌會議。此次會議由貴州安酒集團與貴州茅臺(600519,股吧)酒廠(集團)習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會議主題為“一流產品、一流企業、一流產業、一流產區——鍛造貴州白酒產業集群新黃金時代”。
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獨特的醬香風味,赤水河產區也被稱為中國醬香型白酒的發源地,而赤水河畔的習水縣近年來也正逐漸發展為僅次于仁懷的國內醬酒生產“第二極”。“十四五”開局年,貴州白酒企業發展圓桌會議首次來到習水,一個聚集了所有龍頭企業的醬酒產區“新貴”正在浮出水面。
赤水河畔習水翻新篇
在國內,醬香型白酒無疑是酒類金字塔的“塔尖”產業。來自行業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醬香酒產業實現產能約60萬千升,同比增長約9%,約占中國白酒行業產能740萬千升的8%。但與之相對,醬香酒產業銷售收入及銷售利潤卻分別達到約1550億元和約630億元,僅銷售利潤就占據著中國白酒行業總利潤的近四成。
盤點醬香酒領域產能,貴州地區更是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占據了全國總產能的85%,這其中,又尤以擁有仁懷、習水兩大產區的遵義市最值得稱道。
同樣以數據說話,2020年全國醬香型白酒總產量約60萬噸,擁有茅臺(600519)等的仁懷產區總產能近30萬噸;擁有茅臺第二大生產基地、習酒、貴州安酒等的習水產區產能達11萬噸。
從世界范圍看,赤水河所鑲嵌的北緯28°,是公認的最適宜釀造美酒的地帶。茅臺酒所在的茅臺鎮,處于北緯27°51′;貴州安酒所在的習水縣土城鎮,處于北緯28°11′至28°26′,都在這條“世界名酒帶”上。
今年1月,貴州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以赤水河流域的仁懷、習水、金沙等地為核心,以原料種植及倉儲、白酒收儲、包裝印務、酒類銷售、現代物流、酒旅融合為支撐的白酒產業生態圈,打造世界級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
圍繞此次圓桌會議舉辦地的習水縣,茅臺已投入83.84億元的醬香系列酒3萬噸技改工程項,建成后,茅臺每年可新增醬香系列酒基酒產能3萬噸。
與茅臺一樣同為“貴州兩大歷史名酒”的安酒,也斥資100億元在習水投建“赤水酒谷”項目,占地1500畝,年產3萬噸大曲坤沙醬香制酒和6萬噸優質高溫大曲,18萬噸陶壇儲酒的綜合體量,確保了貴州安酒在行業高地的位置。
貴州兩大歷史名酒再為醬酒“添把火”
除此次會議的舉辦地習水縣外,圓桌會議兩大主辦方也值得市場稱道。其中,習酒是茅臺旗下品牌,而安酒則是與茅臺并稱為“貴州兩大歷史名酒”另一醬酒名企。
1930年,遵義人周紹成在祖傳中草藥制曲秘方基礎上,優選百余種中草藥,制成酒曲。同時,他通過與華茅、王茅、賴茅等的反復比較、品鑒,釀制出“開甑半城香”的“安茅”。
1955年,全國第一屆釀酒會議召開,通過盲品,在36款酒中選擇出最為優質的18種“甲級酒”。黔酒只有兩個品牌入選,一個是貴州安酒,另一個是茅臺,貴州安酒兩款產品分列第8名、第17名,茅臺位列第10名。貴州安酒也是唯一有兩大產品入選“甲級酒”的酒廠。
1963年首屆貴州省名酒評比,貴州安酒與茅臺同獲“貴州名酒”稱號,同列“省優”。此后,貴州安酒蟬聯了歷屆“貴州名酒”稱號,與茅臺等一起成為“貴州老八大名酒”。
特別是1986年的“第四屆貴州省名優酒評比”,是歷屆評選中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一次,貴州安酒與茅臺一起榮獲最高的“金樽獎”。
貴州安酒堅守“12987”傳統大曲醬香釀造工藝,1年1個生產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秉承“工藝不惜繁”的匠之精神,嚴把每一道環節,確保釀出高品質好醬酒。
同時,貴州安酒嚴守“5個100%”的品質標準,即100%釀自赤水河畔、100%選用紅纓子糯高粱、100%采用12987傳統大曲醬酒工藝、100%陶壇足置5年、100%自家釀造。
貴州安酒集團總裁路通在圓桌會上表示,過去一年,安酒的的產能產量、品牌銷售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依托股東聯美集團和習水核心產區,實現百億產值,讓“老名酒”成為“新黑馬”,是安酒未來的的戰略規劃和奮斗目標。
“能否成為百億產值的企業,需要看有沒有好的酒,有沒有足夠多的酒。”據路通透露,2021年貴州安酒將新投入7棟制酒廠房,集團投糧總規模將達到2萬噸,制酒規模則會達到1萬噸。
此番茅臺、安酒兩大歷史名酒習水共話未來,又為醬酒熱再“添一把火”。
“十年內醬香酒的產能會達到80-100萬千升;產業銷售收入會突破3000億元,市場規模會突破5000億元;產業利潤將占據白酒行業50%以上。”有行業人士直言,醬酒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