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對話】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碳中和目標之間的關系?朱民這樣說
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19日電 (趙佳然 魏薇)19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2021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若想在經濟增長同時減少碳排放,需大幅提高能源效率。此外,在中國經濟結構變化過程中,碳中和可作為提升勞動生產力、推動科技的抓手。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 中新經緯 魏薇 攝
碳中和是推動科技發展的抓手
朱民在就平衡經濟增長與碳中和關系方面發表觀點稱,若以2030年為碳排放峰值來算,中國需要在2060年前壓縮占全球超20%的碳排放量,這是我們遇到的一個時間上的挑戰。
此外,朱民表示,中國面臨的經濟情況與部分歐洲國家不同。“歐洲國家剛開始做碳中和的時候,人均GDP在3萬到4萬美金左右,而中國目前人均1萬美金,正在從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階段;此外,彼時歐洲國家的服務業已占到經濟比重的70%左右,工業消耗能源較少,而中國的工業占比依然較高,服務業占GDP比例還在增長中,由此來看,中國國民經濟對能源消耗的依賴性系數遠遠高于歐洲等發達國家,這使得在經濟增長同時減少碳排放非常困難。”
朱民稱,若想達到能源消耗維持原有不變甚至下降,需大幅提高能源效率。“未來能源占比較大的部分應是太陽能(000591,股吧)、風能、水能、核能等,煤、油、氣的使用都會大幅消減,如此大的結構變化,在人類發展史上還未經歷過,所以確實是個巨大的挑戰。”
朱民指出,人類的經濟活動、能源消費與氣候變化密不可分,中國作為全球的一份子,對全球氣候變化有不可避免的重要責任;此外,在走向高收入階段時,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其中科技發展尤為重要。“碳中和給予我們提升勞動生產力、推動科技發展及科技創新的重大抓手。”
預計未來幾個季度經濟繼續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4月16日公布的數據,2021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達2493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8.3%,比2020年四季度環比增長0.6%。朱民表示,2021年看待宏觀數據需小心虛擬現象,對比數據需關注基數。
“18.3%的同比增長表現出很強的反彈,但關鍵要看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長。環比增長0.6%意味著中國在經濟恢復后仍在繼續走強,這點很重要。”朱民說。
朱民還表示,預計未來幾個季度中國經濟會繼續強勁增長。“2020年,消費對經濟增長是負貢獻,但從今年一季度來看消費恢復得很好,投資、貿易和消費越來越趨向平衡。從這個基礎上來說,估計二、三、四季度都會保持經濟健康增長。”
在貿易方面,朱民指出,2020年中國貿易超前發展,原因包括中國醫療產品生產加速,全球供應鏈表現優秀,以及許多國家因疫情導致產業鏈至今未完全恢復,而中國產業鏈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
“我們的工業目前已幾乎完全恢復,在今年外部需求繼續強勁的情況下,中國貿易出口量將會是巨大的。然而,由此帶來的挑戰則是貿易進出口順差快速上升。所以,在貿易出口、支持全球經濟復蘇的同時,我們還需用更好的技術和設備來推動國內經濟的貿易平衡,這對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也很重要。”朱民稱。
供給約束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波動
近期,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引起關注。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19日表示,大宗商品漲價受全球經濟逐漸復蘇、流動性寬裕以及投資炒作等多種因素影響,供需兩端并沒有出現整體性、趨勢性變化,其價格不具備長期上漲的基礎。
朱民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宗商品最近價格波動很大基于兩個因素,其一是對供需的預期判斷不一,其二是有炒作原因。
“2021年中國、美國等經濟增長的強度遠遠超過預期,整體經濟走向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上升,同時受到供給約束,供給不順暢導致出現價格波動的空間。”朱民說。
朱民進一步分析稱,大宗商品的庫存較高,許多機構庫存充足,但供給持續受到疫情影響產生波動。“在正常的情況下,供給是可以滿足需求的,但供給的波動會被投機放大,所以我認為今年大宗商品的價格還會有較大波動,且存在上行壓力。”(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