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勤中國在博鰲舉辦了“中國金融文化實踐的觀察和重塑”研討會。4月19日,德勤中國公司治理中心項目研究小組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期間,和與會的新聞媒體分享了研討成果。
德勤中國副主席及中國金融服務業領導合伙人吳衛軍表示,目前德勤中國公司治理中心正在準備這份“中國金融文化實踐的觀察和重塑”研究報告。吳衛軍認為,如果從2035年的愿景來看的話,中國的 GDP能夠到2035年再翻一番,德勤的研究表明很有信心。如果GDP的增長能夠維持在4.7%-4.8%之間,那么大概在未來的15年間,GDP的總量就能夠從100萬億人民幣翻番到200萬億。在新創造的100萬億的GDP當中,必然是更有效率的、更高質量的,必然需要一個更加有效率的金融體系的支撐,我們需要金融市場的深度,也需要它支撐經濟的廣度和力量。通過德勤中國的觀察,要提升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文化自信,必須要有強有力的金融體系和金融文化的支撐。
據吳衛軍介紹,2018年,德勤中國公司治理中心組成專門項目研究小組,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特聘教授、原中國建設銀行(601939,股吧)董事會秘書陳彩虹主持,系統地確定了一個為期三年的研究項目,從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視角,對中國金融業的變革和發展進行梳理和總結,從中獲得啟示,演化出對中國金融未來發展的建設性意。2019年和2020年,研究小組以銀行業作為代表,根據現實問題或者說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先后發布了《中國六大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實踐研究報告》和《緊迫的歷史重任——培養和塑造中國的金融企業家)》兩份研究報告。
作為整個項目研究的第三部分,2021年的研究報告將焦點放在在中國金融文化實踐。陳彩虹向與會媒體介紹了報告的主要思想和核心觀點——以中國金融在變革和發展中形成的文化作為對象,觀察現象、分析問題來提煉啟示,嘗試性地提出了中國金融文化的內核的四大要素,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四個要素,“誠信”、“穩健”、“創新”、“擔責”。
中國金融文化的一條發展主線是從“官文化”到“商文化”。“‘官文化’是一種深具中國傳統特色的行政管理文化,以等級分明、權力行事和服從紀律為特征;而‘商文化’是基于市場經濟和商業原則的文化,它以講求經濟效益、推崇公平競爭和注重契約精神為特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陳彩虹教授介紹說,“中國金融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逐漸淡化‘官文化’,并逐漸強化‘商文化’的過程。從‘官文化’轉向‘商文化’,既是過去中國金融業成功改革與轉型的基礎條件,也是未來中國金融業從規模做大到內涵做強的必經之路。淡化‘官文化’的關鍵是,金融機構在經營和管理上‘去行政化’,在取消金融機構管理人員行政級別等方面進行大膽的探索。強化‘商文化’的關鍵在于,培植和增強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尊重市場競爭的原則,堅守誠信無欺的基本價值觀。”
金融企業本質上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風險文化在金融文化中占據著核心地位。關于如何培植良好的風險文化,陳彩虹教授認為,“風險管理的主題是如何承擔風險,而不是如何規避風險。我們提倡金融業建立穩健的風險承擔文化,風險管理的目標是‘風險適度’而不是‘風險最小化’。首先要確立敬畏但不畏懼風險的文化基調。敬畏風險,是指充分理解金融行業的高風險特性,擁有強烈的風險意識,任何時候都不抱僥幸心理,隨時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同時,對于人類理性的局限性擁有清醒的認識,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性保持謙遜之心、穩健之態,反對激進和過度的風險承擔;此外,必須尊重風險管理的專業性和技術性。”
在金融領域,誠信價值觀集中體現于信用文化。“先進的信用文化包含合理的信用觀,即對于信用性質和來源的恰當認識,對于‘信用即資產、信用即財富’理念的普遍認同;包括對于誠信原則、契約精神的尊崇;還包括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的社會共識”,德勤中國副主席及中國金融服務業領導合伙人吳衛軍指出,“中國金融業信用文化的建設,尤其要重視培育契約精神,即將踐行契約承諾、履行契約義務作為自明之理和道德底線。中國金融機構要不斷積累‘以信而貸’的實踐經驗,并在國家信用體系的建設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放眼中國偉大的經濟金融未來,陳彩虹教授認為,“中國金融文化的實踐是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文化不自覺,而只是任其自發而為,就難以形成文化自信。從我們的觀察來看,中國金融文化的發展,自覺的成分較弱,文化的梳理、總結和提煉不足,特別是具體到日常金融活動中的文化實踐,如何去惡存善,去丑存美,去粗存精,尚需要金融從業人員、金融企業和行業,金融相關的監管和管理部門,乃至全社會,主動有為地思考和行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