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
后疫情時代,直面世界大變局、力倡合作開放的博鰲亞洲論壇,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一體化營造了越山跨海、共治共贏的場景。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得益于中國對新冠疫情的有力防控,因疫情取消2020年年會的博鰲亞洲論壇重回全球視野——4月18日至21日,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在海南博鰲如期舉行。4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將以視頻方式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而本屆年會,又恰逢博鰲亞洲論壇成立20周年。
盡管全球疫情形勢仍嚴峻,但這場以“世界大變局:共襄全球治理盛舉 合奏‘一帶一路’強音”為主題的全球首場以線下為主的大型國際會議,吸引了全球政要、部長級官員、國際組織領導人、駐華使節以及知名企業高管、知名學者、媒體記者等積極參會,注冊人數超過4000人,規模空前。
如果說2001年博鰲亞洲論壇成立,是自亞洲金融危機后,向世界宣示亞洲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示亞洲經濟一體化的機遇,提升亞洲的國際話語權;那么,在新冠疫情依然肆虐,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甚囂塵上,經濟全球化遭遇脫鉤論沖擊的當下,此次年會更鮮明的指向在于,向世界宣告開放的亞洲堅定擁抱經濟全球化,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
事實上,博鰲亞洲論壇自誕生就始終不渝地承載著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重任。此次年會發布的《亞洲經濟前景與一體化進程》旗艦報告,展示了亞洲經濟的活力和強大的韌性。自2019年末疫情暴發以來,亞洲經濟出現了6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但即便如此,亞洲經濟的表現依然書寫著“風景這邊獨好”的畫卷。
數據顯示,以購買力平價計,2020年亞洲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份額比2019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達到47.3%,世界經濟的重心正在向亞洲傾斜。這不僅得益于亞洲各國卓有成效的防疫舉措,更得益于亞洲始終保持了擁抱全球化的開放心態。而自由開放的經濟秩序,也是20多年來亞洲經濟騰飛崛起的點睛之筆。
作為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在2020年即率先實現了2.3%的經濟正增長,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更襯托出中國經濟強大的發展慣性、韌性和潛力。這也使得中國成為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支撐著亞洲經濟大踏步邁進。隨著RECP彎弓開箭,“一帶一路”建設深耕細作,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勢必快馬加鞭,為亞洲經濟增長增添更大內生動力。
當前,盡管疫情仍是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但隨著疫苗接種在世界范圍大規模展開、相關藥物快速研發與使用,世界必將重開大門,而全球要素資源重新流通也指日可待。在消除全球流通物理阻隔倒計時的此際,橫亙在經濟全球化道路上的障礙,就更多集中在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粹主義的“心魔”上。對此,唯有求同存異、凝聚共識,才能共謀發展、惠及各方。
此次年會同期發布的《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旗艦報告,就已旗幟鮮明地指出,經濟一體化是亞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義,而亞洲經濟一體化是夯實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基石。若能有效促成亞洲經濟一體化,并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的橋梁,推進亞歐大陸經濟一體化,將有助于形成世界最大的陸地經濟一體化,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打造厚實的根基。
總之,后疫情時代,直面世界大變局、力倡合作開放的博鰲亞洲論壇,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一體化營造了越山跨海、共治共贏的場景。而作為全球首場以線下為主的大型國際會議,博鰲亞洲論壇此次年會能規模超前地匯聚各國高朋,已充分反映世界需要融合劑而非隔離墻,合作開放也是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的民心所向。在此背景下,20歲的博鰲亞洲論壇,年華正好,前途無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