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問題,最近又因系列相關新聞上了“熱搜”,且由于關乎居民“錢袋子”而討論頗多。
近日,財政部發布公告對19家醫藥企業作出行政處罰,其中2家為A股上市公司,并公布與國家醫保局首次聯合執法的“戰果”:“摸清了藥價虛高的成因,震懾了醫藥企業帶金銷售、哄抬物價的違法行為,保障了藥品集中帶量采購等重大改革的順利推進。”幾乎同一時間,中紀委機關報刊文報道某地加大對醫藥領域“回扣”“紅包”等問題監督力度,嚴查藥品、醫療器械采購腐敗等背后的“潛規則”、商業賄賂和不正之風。
所謂帶金銷售,是指醫藥企業通過給予處方醫生、有進藥決策權和影響力的人士回扣,以此謀取交易機會或競爭優勢的不當行為。藥企在制定藥品投標價格時,這部分商業賄賂“成本”自然會計算在內。
另一篇北京某三甲醫院腫瘤內科醫生爆料業內部分醫生故意引導患者使用高價藥物,加重治療費用,導致患者腫瘤治療人財兩空。
其實這些現象都指向目前國內醫院眾所周知的藥品銷售與收入掛鉤問題。因為醫院銷售出去的藥品,藥企通常都會給予提成,同時也是醫院收入的組成部分。這樣的背景下,作為藥企,則想方設法讓自己生產的藥品進入醫院、開給患者,所以就有了帶金銷售。曾幾何時,在一些中小城市的醫院,藥企的醫藥代表常常是醫院院長的座上賓,更有甚者醫院特意為醫藥代表留出專門的車位,可見二者利益捆綁之深。
不難發現,不論是醫生收入與藥品掛鉤,還是藥企帶金銷售,醫生和藥企都是獲利者,而由此推升的高藥價,則由國家醫保資金和患者個人承擔。這一模式下,近年醫保資金吃緊、民眾對高藥價的反映越來越強烈,就不難理解了。
要全面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對違規的藥企依法懲處外,還需從控藥價和改變醫生收入與藥品掛鉤的模式著手。
控藥價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帶量采購擠水分。2019年7月,第一批集采的25個中標產品全面啟動,與上一年同種藥品最低采購價相比,藥價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達到96%,足見藥品可以擠出的水分之大;最近,第五批國家組織藥品帶量采購正式啟動。未來,對藥品的帶量采購需要持續進行,使之制度化、常態化。
改變醫生收入與藥品掛鉤可以逐步市場化醫生的收入來源,比如對手術費、診查費設檔,通過恰當的激勵機制,讓優秀的醫生得到好的待遇,陽光化“灰色收入”。如果醫生所開藥物與收入不掛鉤,醫生故意加重患者的醫療負擔動力就不存在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醫生與患者的供需雙方中,需方完全處在被動的弱勢地位,而且不得不有求于供方,這時,所有有關市場規律的自然公平和相互制約的規則,都消失殆盡。所以,僅僅期望部分醫生良心發現不亂開藥或不推銷藥物,似乎不那么現實,尤其對醫術不高收入來源不多的醫生而言。不過,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督依然十分必要,上述爆料醫生就認為,問題的出現主要在于監督力度缺乏、醫生無知或貪婪等幾方面原因。國家衛健委亦回應稱,立即組織對有關情況和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核實,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種種現象表明,目前居民醫療支出多和醫保資金吃緊的問題并非不能解決。換句話說,只有打破藥企和醫院的灰色利益鏈,通過持續的帶量采購和改變醫生收入結構現狀,才能更好地保護居民的“錢袋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