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題:你好,“慢火車”!——探尋深山“小康”路上美麗風景線
新華社記者樊曦、周圓、謝佼
“八縱八橫”高鐵網加密成型,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發達的高鐵網。而在偏遠地區,仍有81對俗稱綠皮車的公益性“慢火車”穿行于大山之間,站站必停、票價低廉。悠悠鐵韻,奏響“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時代強音。
四川大小涼山,成昆鐵路途經彝族群眾的主要集聚地。一個個小站旁,身披“察爾瓦”羊毛披氈的彝族老鄉或抱著雞鴨,或牽著山羊,等候著他們口中的“小慢車”—— 5633/5634次列車。
時間回到1970年,曾被外國專家斷言“修不成”的成昆鐵路開通運營!1083公里,30多萬人參建,2000多人犧牲,平均每公里大約有兩名筑路者犧牲。”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檔案室干事王福永說。
絕壁開坦途。半個多世紀來,這列“小慢車”成為彝族老鄉與外界連通的主要交通工具。26個站點,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行李車廂的地板裝上欄桿,方便村民拴牛羊;最低票價2元,26年未漲……趕集求醫、探親上學、外出務工,“小慢車”承載著沿線百姓的致富夢、成才夢、團圓夢。
目前,全國仍有81對公益性“慢火車”行駛在21個省份的偏遠地區,途經35個少數民族地區,經停530個車站,每年運送沿線群眾1200萬人次,每公里票價不到6分錢。
速度雖慢,可品質一點不降。國鐵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各鐵路局集團公司建立投入保障長效機制,對存在安全隱患的進出站通道、雨棚、跨線設施等基礎設施進行提升改造,對車站供水、供暖、供電、照明、引導警示標識等設備設施進行補強,顯著改善了乘降條件,確保了群眾出行安全。
一列列“慢火車”穿山越水,連接山區與城鎮,筑起條條致富之道。
東北大地上,4317/4318次“慢火車”在通灌鐵路上緩慢行駛。山蘑菇、山楂皮、蕨菜、自釀蜂蜜……附近十里八村的山貨都集聚在一節車廂里。一旁懸掛的“列車大集”四個字,解釋著這一切。
近期,當地鐵路部門以“慢火車”為載體,將“大集”搬到車廂里,允許村民在車上進行農副產品交易,同時還提供最新用工廣告、價格變化和天氣預報等實用信息。
沿線西灣村村民劉恩德已是“列車大集”的?,生意好時,他一次能賣出近1000元的山貨,“這趟車不僅解決了出門難的問題,還給了咱們掙錢的機會。”他說。
近年來,各地鐵路部門適應惠民助民需要,依托“慢火車”打造“鄉村集貿市場”,開辦車站 “扶貧專柜”。同時,結合當地特色,創新打造出一批頗具地方特色的公益性“慢火車”服務品牌,如“慢火車·優生活”“湘西慢慢游”“成鐵彝鄉情”“富民號”“幸福鄉村號”等。列車朝向幸福開,沿線村落特色文化搭上鐵路“順風車”,曾經沉寂的鄉村“活”了起來。
如今,在偏遠地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慢火車”依舊是排頭兵。國鐵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出行需求和交通設施變化情況,優化列車開行方案。同時,統籌安排樞紐火車站接續換乘時刻,充分發揮公益性“慢火車”的輻射帶動作用,擴大服務保障范圍。
此外,堅持“一線一策略、一車一品牌”,針對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地域特色,將公益性“慢火車”開行與當地產業發展、惠農助學、旅游開發等有機結合起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