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南部小城生活的尤納斯(Jonas)是一位華裔德國人,今年11歲了,正就讀于文理中學(Gymnasium)5年級,去年9月,他剛剛經歷了學業生涯的第一次分流,與自己相處4年的同學告別。
德國的小學學制是4年制,一般6歲入學,10歲小學畢業。就面臨著“小升初”的抉擇,會依照成績和個人興趣分別進入普通中學(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和文理中學,成績較弱的一批孩子會被分到普通中學,學制5年;其次是實科中學,學制6年;成績最好的一批進入文理中學,學制8年。文理中學畢業后獲得文理高中畢業文憑(Abitur)即可進德國綜合類大學;就讀于前兩類學校的學生則很可能走上職業教育發展道路。
“尤納斯4年級畢業時就要選擇學校,在三種學校中如何選擇要看功課的平均分數。我尊重他自己的選擇,在他們班級大概有三成的學生升到了文理中學,其他學生進入普通中學和實科中學。德國家長對孩子們走哪條道路比較淡定! 尤納斯的媽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國職業教育短板恰是德國之長
中國制造業用工荒問題從數年前開始浮出水面。近日,“月薪兩萬包吃住招不到卡車司機”等報道再次引發了熱議。市場上正在應聘的藍領工人成了工廠老板們爭搶的“香餑餑”。
2017年初,教育部等三部門印發《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指南預測認為,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會出現3000萬的人才缺口。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也表示,我們現在整個教育體系關于工匠精神和為工廠培養職業工人的教育體系是不足的,也是不利于工廠招工的。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近期表示,制造業“招工難”原因是多方面的,兩點特別值得關注:一是我國總體的勞動力供給呈下降趨勢;二是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他們對于工作的要求相應提高。
據報道,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909萬,創歷史新高,而同時,職業教育成為中國教育的短板。
為何“大學就業難”與“制造業招工難”并存?
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才理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姚凱認為,中國人傳統的觀念是學而優則仕,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遠不如普通高等教育,此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也存在結構性的問題。
“一些職業院校爭先恐后地轉為普通高等院校,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及學生就業銜接不夠緊密,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結合不夠緊密,與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結合不夠緊密等,投入力度不夠大等,都限制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币P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姚凱認為,未來在我國推進職業教育、大幅增加藍領工人收入,提高藍領工人的社會地位方面,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有許多經驗值得學習。
制造業是德國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而支撐這一招牌的是由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高質量的技術人員。
“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德國本科生的毛入學率大約30%,排名倒數第二,但職業教育相當發達,教育結構和就業的結構是最協調的,同時德國是歐洲失業率最低的國家!北本⿴煼洞髮W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趙志群表示。
從尤納斯和他的同學們的不同升學道路可以看出,在德國,從“小升初”階段就已經在為職業發展道路做準備。
在德國的三類中學中,文理中學畢業后可以進入綜合大學繼續學習;實科中學的畢業生可以獲得中等畢業文憑(MittlereReife),并具有多種發展的可能,既可以和普通中學的學生一樣選擇職業學校進行職業教育,也可以通過高級文理中學的程序進一步走向高等教育;普通中學的畢業生多繼續進入雙元制職業教育,完成學徒訓練。
在三類中學之間,學生也可以根據當時的學習成績通過考試后自由流動,實現學業生涯的第二次、第三次分流,通過多種方法最后進入高等教育。
德國的高校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性大學(Universität),另一類則是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這兩類大學畢業之后拿的文憑在法律上是一樣的。
尤納斯的媽媽告訴第一財經,在德國普通民眾看來,讀技術類學校還是讀普通大學,并沒有孰優孰劣,只不過是個人選擇,相對于中國國內對于教育的焦慮以及孩子的辛苦,德國人對教育的心態比較平和。
“歐洲有傳統的手工業文化,特別認可這種能力,一個社會不僅需要教授,也需要很多偉大的手工業者,手工業者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中國(一些觀念)常常只認學歷而忽視了手工業者。”趙志群說。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認為,德國教育體系中的可流動性值得中國學習。
“目前中國職業教育并沒有更好地對接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綜合教育的途徑,如果有更多的職業教育學生能夠進入更高等級的職業教育,或者進入大學的高等教育,那么職業教育的發展性能夠得到提高!比芜h告訴第一財經。
“有得學也有得賺”的職教生
德國職業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實行雙元制的教育制度。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的學生在拿到初中畢業文憑后可以進入職業教育體系,接受雙元制培訓。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是校企緊密合作的職業教育體系,一般為期3.5年。
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而且是帶薪實習。學校是州政府負責出資,企業是行業協會負責出資。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一個特點是降低了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門檻,學生能更順暢地從學校教育邁到勞動市場。而學生完成中等職業教育學習后,工作幾年可以繼續接受高等職業教育。”趙志群說。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遼寧是裝備制造大省,沈陽的裝備制造業在工業當中占比超過50%,但裝備制造業大省卻缺乏匹配的裝備制造業技術人才。這導致目前遼寧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差,中高級技工嚴重缺乏,已成為遼寧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梁啟東認為,我國的職業教育可以借鑒德國雙元制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快技工學校改革,進一步確立培訓為就業服務的指導思想,引導技工學校面向勞動力市場,引入市場機制,強調技工學校的市場化、社會化辦學方向。讓“校企合作”成為新的職教模式,采用“訂單培養”方法,為企業定制專門領域的“藍領”技工。
在德國職業培訓網站(www.ausbildung.de),記者發現有各類型職業培訓,比如培訓3年成為一名辦公室文員,條件是拿到實科中學的MittlereReife畢業證書,培訓結束后平均工資在2000~2800歐元/月(約合人民幣1.56萬元~2.2萬元),培訓期間學徒獲得的工資大約一年是1000歐元。
“在德國,不管是藍領工人還是白領工人,每一個人都能享受有尊嚴的勞動報酬,社會分配也向有技能的勞動者傾斜。并且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一樣受到尊重。”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副教授王蔚對第一財經表示。
王蔚認為,在中國面臨藍領勞動者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向德國學習,在社會分配方面向有技能的勞動者傾斜,學校要下沉到企業和社會的各個層面,緊跟社會需求。
近年來,國內也有不少與德國職業教育學校合作的項目。4月中旬,上海制定的《南匯新城“十四五”規劃建設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養10萬名以上具有初級及以上職業技能等級和專業技術職稱的產業工人;推動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等世界高水平高等教育合作辦學。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