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草案強化了對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的管理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在嚴格控制農用地特別是耕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同時,進一步明確要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首先,對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進行修訂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出于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
糧食安全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十四五”規劃中,國家對保障糧食安全做出總體部署正是出于這一考慮。雖然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連續6年總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但從中長期看,糧食供求仍將處于一種緊平衡態勢。同時,部分地區也出現了耕地“非糧化”傾向,一些地方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等。如果任其發展,勢必會給國家糧食安全帶來隱患。
最近,在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就出現了一起毀麥種樹的事件,有部分已經處于拔節期的麥田被毀改為種樹,媒體報道后引起社會關注。根據唐山市21日的通報,現已對448畝已經間栽的苗木組織移植,對所占土地進行深松,達到耕種條件。
這僅是在耕地“非糧化”方面的最新一起案例,事實上,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拿小龍蝦養殖來說,有數據表明,截至2018年,我國小龍蝦養殖總面積達1680萬畝,到2020年,小龍蝦養殖面積接近2000萬畝。雖然其中一部分是稻田養蝦,但也容易影響水稻生產,甚至部分水稻會“種而不收”。
其次是要嚴防以變通方式使糧田“非糧化”。
對一些地方來說,改變土地用途的理由和變通方式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但這其中有些既違反了國家政策,也不為農民所接受。正如唐山毀麥種樹事件中有農民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有幾畝糧田就可以保證一年的口糧,這是他們的飯碗。而當地主要負責人在事件之初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此舉是為了保護環境,種樹是為了凈化空氣。顯然,這些理由屬于本末倒置,是站不住腳的。
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其中規定:永久基本農田要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種植面積;一般耕地應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000061,股吧)及飼草飼料生產;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適度用于非食用農產品生產。這個順序是很明確的,也肯定不包括把生長中的麥田毀掉去種樹。
再次是要加強對相關行為的督查和處罰力度。
上述草案細化了土地督察制度,強化了監督檢查措施,建立動態巡查等機制,并將加大對破壞耕地、非法占地、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等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增加了對耕地“非糧化”的處罰規定。
要看到,出現大規模耕地“非糧化”的背后推手是社會資本的力量,而助力者是一些地方政府或者部門。對前者來說,今后要對其違反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大規模流轉耕地不種糧的“非糧化”行為,一經發現堅決予以糾正,違法違規行為要給予嚴厲處罰。對后者來說,則是要切實壓實地方政府承擔起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不能以任何借口或者變通手段使耕地“非糧化”。
總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要害是種子和耕地,并專門就耕地上種樹做出嚴厲批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強化耕地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這既是國策,也是一條“高壓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