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無想山財經峰會于4月22日-4月24日舉行,本屆峰會以“經濟新動能與鄉村振興”為主題。23日下午,閉幕會舉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東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國家發展與政策研究院院長華生出席并演講。
華生表示,西方的發達國家,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損失慘重,但是我們最早控制住了疫情,“可以說是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在境內在短時期內消滅了病毒,這個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也應當說是人類戰疫史上的一個奇跡!
從經濟情況來看,他指出,去年特別是第一季度經濟受到很大打擊,但是從第二季度開始,經濟恢復的就很快,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強勁恢復,全年經濟也有望高速增長。因此我們目前的經濟情況應該說在全球這個屬于最好的之列,也是去年唯一在全球大經濟體當中實現正增長的國家。
同時他也指出,我們也面臨一些挑戰和隱憂:我們國家的疫情控制在之前,主要是靠封堵和物理的隔離實現的,帶來的問題是國人對于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普遍比較低。目前從全球來看,疫苗和病毒的競賽還在過程當中,前景還不明確。由于只要病毒在世界上還存在,就沒有一個國家是安全的,因此他強調,根據現在的情況來看,要在全球完全的消滅病毒,看來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
由于疫苗的普遍接種,使得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傳播下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但是我們國家能不能打開國門,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因為我們是0,每一個進來的人都可能是一個定時炸彈!
從經濟上來說,他指出,目前我們外需和出口仍然是經濟增長的相當重要的推動力。隨著由于疫情所產生的突發性的外部需求退潮以后,怎么樣真正促進內需的發展,是對我們的一個巨大的挑戰。內需不振,他指出主要的是貧富和收入差距。在這方面體制內要采取動作,但是大動作它帶來的風險和難點難度都是很大的。
他強調,一方面由于疫情對社會收入不同階層的不均衡的影響,剛才我們說的貧富和收入差距在擴大。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在采取大的調節動作,必然影響企業家對政策穩定性的預期,從而影響經濟發展,使整個蛋糕變小,這樣更不利于內需的擴大。因此,我們下一步的改革的戰略方向怎么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他表示,吸取我們過去的經驗,一些政策可以在都市圈先行先試:
他表示,可以在都市圈內試點,立即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控制,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實施鼓勵生育安居和社會保障的配套措施,這樣既可以減少縮短在全國實行這樣一個大的政策轉變的時間,同時可以促進人口向都市圈流動。在提高人口數量的同時,提高人口的質量,”不至于大中城市的人口不增加,大家不生,然后在邊遠和貧困地區的人口在增加!
此外他建議,可以實行在都市圈范圍內,除了大型城市主城區以外的,對戶籍的自由遷徙政策,因為“都市圈里面不要說我在北京旁邊的衛星城的人口很少,還沒有發展”,所以限制特大城市是限制主城區,要發展的是衛星城、中小城鎮和中小城市,所以他建議,在都市圈內放開主城區以外的人口的戶籍遷移,統籌優先安排在都市圈內打工的外地戶籍人口,包括農民工和家屬的入戶。
另外他提到,可以在都市圈內先行先試,地隨人走,戶籍隨戶遷的改革政策。凡是在都市圈內就業的外地人員,包括農民工和家屬的就業和落戶,都應該給都市圈的相應城鎮增加住宅用地指標,沒有激勵,沒有改革政策的激勵,這個發展是推動不起來的,給外地落戶的人員,包括農民工和家屬提供廉價的經濟實用房,從根本上解決我們幾億人口的工作地與居住地分離,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問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