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關注
【中國3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加92.3%】據國家統計局網站4月27日消息,1—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253.8億元,同比增長1.37倍,比2019年1—3月份增長50.2%,兩年平均增長22.6%。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111.8億元,同比增長92.3%。
【兩部門:到2025年全國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數量達到0.9塊】據國家體育總局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聯合印發《“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以上,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數量達到0.9塊以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更加公平可及,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善,形成供給豐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健身設施網絡,群眾“健身去哪兒”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南京:嚴厲打擊偽造身份購房行為,對違規取得人才購房證明的予以注銷】據南京房產微政務微信公眾號4月27日消息,4月22日,部分媒體發出涉及“虛構‘人才身份’購房”的相關報道后,南京市高度重視,南京市人才安居辦已啟動調查程序,正會同市公安、人社、市場監管、房產等部門開展調查核實工作。一旦查清事實,將對涉事單位和個人按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對違規取得人才購房證明的予以注銷,對影響惡劣、社會反響強烈的典型案件公開曝光。
【國家衛健委:4月26日新增確診病例11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消息,4月26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1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四川5例,廣東2例,內蒙古1例,上海1例,浙江1例,重慶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
大公司
【特斯拉一季度凈利創新高 “炒”比特幣大賺1.01億美元】當地時間4月26日,特斯拉發布了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特斯拉連續七個季度實現盈利,一季度營收103.89億美元,同比增幅達74%,市場預期102.92億美元;一季度凈利潤4.38億美元創新高,市場預期5.25億美元。財報同事顯示出特斯拉投資比特幣的高回報。特斯拉今年2月透露,已經購買了15億美元的比特幣,并有可能在未來投資于其他加密貨幣。據最新財報,特斯拉一季度數字資產總額為13.31億美元,通過買賣比特幣獲利1.01億美元,占公司當期凈利潤近四分之一。(中新經緯)
【“閑魚租房”成都頻道關停 官方提醒:租房權屬核驗很重要】據封面新聞消息,近期,因“閑魚”平臺(成都頻道)存在允許未取得備案資格的經紀人或租賃從業人員發布房源信息、允許經紀人以個人身份代理發布他人房源信息、發布房源未經核驗等違規發布行為,成都市住建局和成都市委網信辦聯合對閑魚平臺進行約談,要求其下架所有違規發布的租賃房源信息。成都市住建局提示廣大租房者,在選擇租賃房源時,應查驗房源發布主體從業資格和租賃房源權屬登記證明等相關情況。如通過社會化網絡信息平臺選擇房源時,可在和成都住房租賃交易服務平臺已實現了核驗對接的平臺上,優先選擇具有已通過權屬核驗標志的租賃房源,避免上當受騙。
【蘋果公司未來5年將在美國投資4300億美元】據彭博報道,蘋果公司計劃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投資超過10億美元,開始在研究三角地區建設一個新的園區和工程中心。未來5年,蘋果公司將在美國投資4300億美元。(界面新聞)
【優酷起訴“廣告攔截”APP不正當競爭,二審獲賠經濟損失30萬】據新京報消息,只要安裝一款廣告過濾APP,用視頻軟件看電影再無貼片廣告干擾。這樣的“攔截大師”到底是“造福網民”還是打著“技術中立”的旗號不正當競爭?4月26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對優酷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起訴深圳市福芳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做出二審判決——維持原判,駁回福芳科技上訴。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福芳科技的“攔截”從根本上損害了優酷本可獲得的經營利益,屬于不正當競爭,判其賠償原告優酷經濟損失30萬元及合理開支5萬元。
A股午盤
【滬指跌0.54% 醫美概念逆市大漲】4月27日,三大股指震蕩走低,截至午間收盤,上證指數跌0.54%,深證成指跌0.65%,創業板指跌0.46%。盤面上,醫藥、旅游板塊延續活躍;醫美概念大漲,奧園美谷等多只個股漲停,紡織、二胎、造紙概念活躍;半導體板塊低迷。兩市半日成交約4870億元,北向資金凈買入約37億元。
【醫美概念拉升】景峰醫藥、奧園美谷、雙鷺藥業(002038,股吧)漲停,朗姿股份(002612,股吧)、愛爾眼科(300015,股吧)、常山藥業(300255,股吧)跟漲。
【輔助生殖板塊拉升】共同藥業、景峰醫藥(000908,股吧)、雙鷺藥業漲停,仙琚制藥(002332,股吧)跟漲。
【碳中和板塊下挫】華西能源跌停,譜尼測試跌逾16%,德業股份跌逾9%,泉陽泉、誠邦股份(603316,股吧)跟跌。
(數據來源同花順(300033,股吧)、證券時報網,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經濟觀察網 實習記者 馬若熙 整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