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有光,前路莫忘。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4月24日-26日,“相信奮斗的力量:初心與遠方 北京大學青年校友創新創業高峰論壇暨第四屆北京大學青年校友俱樂部年會”在浙江嘉興秀洲舉行。
會上,北京大學校友會、北京大學校友青年CEO俱樂部、國內領先的商業查詢平臺天眼查、烯牛數據聯合發布《北大校友創業影響力白皮書》(下稱白皮書),以2016-2020年期間創業的518位北大校友及其創業公司為樣本,從創業領域、資本實力、知識產權等多維度,探尋北大校友們在“雙創”路上如何行穩致遠。
創業最愛在北京起家 超半數為公司創始人
《白皮書》研究發現,2016-2020年期間,北大創業者共參與創辦了518家公司,超過一半的創業者為公司的創始人,如便利蜂的創始人莊辰超、貝殼找房的創始人左暉等。在這些優秀的創業者中,還涌現了諸多女性的身影。比如,朝財網創始人王朝薇、甲子光年創始人張一甲、新機保貝創始人邢靜、95后創客楊翼菡等,她們代表著北大培養出來的一批新時代女性。
從商業角色來看,大部分北大創業者在公司中擔任高管。其中,擔任CEO職位的占比數量最高,有197位;其次是CTO和COO,分別有40位和23位。
從地區分布來看,北京仍是北大創業者的主場,有273家公司落地北京,其次是深圳和上海,分別有58家、43家。不過,杭州、成都、天津三地對北大校友也有著較強的吸引力,有54家公司選擇了在這三個地區進行注冊。
跨領域創業彰顯綜合能力 創業公司五年存活率高達90%
從公司的存活率來看,北大校友創業可謂一個“穩”字。《白皮書》統計發現,2016年創立的236家公司中,至今處于存續狀態的有213家,存活率達到90%;2017年和2018年創辦的公司中,存活率分別為91%和96%。近兩年來,北大校友參與創業的公司存活率則高達100%。
大部分創業公司所在領域與創業者本身的專業背景相關。例如,畢業于北大計算機系的人工智能碩士張本宇創辦了人工智能云服務公司云腦科技,畢業于北大醫學部的吳依凡于2018年加入了從事癌癥早篩試劑盒研發的覓瑞,并在公司擔任CEO。
另外,跨專業創業也體現了北大人較強的綜合能力。例如,本科畢業于北大法學系的米磊創辦了以AI+大數據為核心的合數科技,畢業于北大醫學部的王建創辦了“柳葉刀”,跨界做起了燒烤,畢業于北大中文系博士張慎玉創辦了大數據買房神器擼房價。
獲近900家投資機構偏愛 創業融資比值達59%
《白皮書》研究發現,投資機構表現出了對于北大的偏愛,近900家投資機構對北大人參與的創業公司進行了投資。其中,投資頻次較高的前兩位分別是真格基金和紅杉資本中國。
從融資情況來看,北大人參與的創業公司獲融資的比值高達59%,融資輪次多集中在天使輪和A輪。這些獲得融資的企業中,有在短短五年時間內已經成功走向IPO的,如貝殼找房;也有即將上市的,如微醫集團、清創和梓等。
《白皮書》顯示,在北大創業者參與的創業公司中,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的占比35%,500-1000萬的占比19%。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北大人創業時期的資本實力。
商業實踐中不斷創新 五年申請知識產權2.1萬余件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成就未來。在創新方面,北大校友參與創業的公司涉足智慧屏幕、Femto基站、醫療自助服務機、智能AR眼鏡、可穿戴設備等科技領域..... 《白皮書》顯示,2016-2020年,北大校友創業公司申請的知識產權數量達2.1萬余件。其中,專利超3,300件、商標近1.2萬件、軟件著作權超3,100件、作品著作權近500件、網站備案近800件。
作為一家以公開數據為生產資料的科技公司,天眼查也是北大校友創業公司中敢于創新的一員,其打造了一個"真實商業世界的數字雙胞胎",把真實商業世界中的各種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可視化形式投射在互聯網上,輕松實現了查公司、查老板、查關系。這種簡潔、易用、精準的特點也得到了央行的肯定,被形象地稱為"普惠型淺度盡調模式"。目前,天眼查已收錄全國超過2.3億家社會實體信息,300多種維度信息及時更新,用戶覆蓋超3億,在行業中遙遙領先。
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300336,股吧)運動中心和五四運動策源地,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北大人傳承了北京大學的家國情懷,積極投身于社會各領域的建設和發展。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新時代下,北大人依然響應國家創業號召,在商業實踐中踐行著“常為新”的北大價值理念,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