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問題成為今年兩會期間最熱門的議題后,近期監管部門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并采取實際行動,目的在促進教育公平、緩解國人“教育焦慮”。
最近,學而思網校、猿輔導、高途課堂等在線教育機構全面下架了針對學前兒童的課程,一些機構正在向此前已報名用戶退費。此次全面下架的原因,即國家監管力度持續升級。
今年3月底,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動態監管機制,加大治理力度,糾正和扭轉校外培訓機構、幼兒園和小學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和行為。其中,落實國家有關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對學前兒童違規進行培訓。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堪稱近年國人對子女教育問題態度的最真實寫照,而一眾線上線下培訓機構正是利用這一現狀,大肆營銷并販賣“焦慮”,讓家長們花費金錢耗費精力在校外培訓上,就怕子女因為懈怠少學了“知識”而落后他人。
這其中,最盛行也是最惡劣的當數學齡前教育培訓。顧名思義,學齡前的本意是學習知識之前的年齡,兒童在6歲以前,知識的學習既不重要也沒有必要,甚至會損害小孩的自然成長過程。所以教育部門近年一直反對幼兒園教學科知識,經過多年的整治,國內大部分幼兒園已經不再教授小學內容。但校外培訓機構卻瞄準了這個領域,以讓孩子適應小學生活為名,為孩子上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課程,并在去年開始的疫情催生下,加速向線上轉移。
在家長們焦慮情緒推動下,學齡前兒童對校外培訓機構趨之若鶩,業內統計顯示,40%學齡前兒童家長在疫情間首次購買并使用了線上課程。其中,在幼兒園大班這一幼升小過渡階段,家長們對學科類教育課程訴求有明顯提升,更有一部分家長有明確學習目標,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但回歸本質,學齡前教育明顯不是兒童成長內在的需求,只是為了應對考試而產生的外在需求,更違背了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根本屬性。而且會進一步加深“教育焦慮”,因為一旦身邊的人紛紛參與學齡前教育,很多人會隨大流加入。
因此,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學齡前教育應該全面取締,清除這類既不符合規定又損害孩子成長的“偽需求”。與此同時,對于中小學生學科類等級考試、競賽及排名,參加校外培訓以及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行為,在職教師組織或者參與培訓行為,超前超綱培訓等等,都需要全面整治。通過肅清校外培訓亂象,緩解國人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
當然,真正消除家長們的“教育焦慮”,還需要一系列措施形成合力。比如改變評價方式,目前各類考試和選拔都過于看重分數和排名,高考和中考階段的普職分流皆如此,未來需要優化目前較為單一的方式。此外,大力提升義務教育資源公平、均衡配置,也至關重要。對于家長,則應該引導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成才觀念,科學、適度地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和鍛煉,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原因之一是目前國內教育走歪了,家長和學生花太多精力在應對各類選拔上,校外培訓機構只是利用了這一點才大行其道。如何讓教育回歸培養人才的根本屬性,值得深思。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