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五個新城的發展目標,2025年,五個新城常住人口總規模達到360萬左右,新城所在區的GDP達到1.1萬億元。 ]
“十四五”時期,上海城市發展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就是五個新城的崛起。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的定位不再是以往概念中的郊區衛星城,而是面向長三角的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以往的郊區較多承擔著為中心城區疏散人口、承接產業轉移的功能,郊區衛星城也往往因為“產”與“城”的分離而成為“睡城”。上海曾推過多輪郊區化戰略,包括2001年“一城九鎮”、2004年“三城七鎮”、2006年“1966”城鎮體系。借鑒這些經驗,能否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將是五個新城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區別于歷史上的郊區‘新城’,五個新城是具有外向性的城市,都選在了重要的發展軸上,是都市圈的節點城市,強調要對外承擔功能,新城建設也必須‘產’和‘城’聯合起來考慮。”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讓新城有自我造血功能
根據五個新城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五個新城常住人口總規模達到360萬左右,新城所在區的GDP總量達到1.1萬億元;到2035年,五個新城各集聚100萬左右常住人口。
目前五個新城的總人口在250萬左右,5年內要實現360萬,意味著平均每個要增加20萬以上人口。要實現這一目標,上海交大住房與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陳杰認為,首先新城的產業要留得下人。
陳杰認為,在過往郊區化發展模式下,優質生產要素資源和公共服務資源仍然高度集中在市區,即使市區人口疏解到郊區,也主要是去房價相對低廉的大型居住區購房居住,就業仍然高度集聚在市區,這導致以往的郊區新城產城融合差、職住平衡低。
“在新城規劃中,產城融合是基本要求,職住平衡是重要考量,公共服務資源的起點要更高,要以更好的營商環境來導入產業,讓新城有自我造血功能。”陳杰表示。
新城的自我造血功能來自產業的發展,根據各個新城最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設行動方案,五個新城在產業發展方面可謂各有各的王牌:嘉定新城主打“國際汽車智慧城”、青浦新城將建成“長三角數字干線”、松江新城突出“G60科創走廊”、奉賢新城打造“東方美谷”、南匯新城推進“數聯智造”名園建設。
嘉定因汽車而興。我國的第一批國產小轎車、第一條F1賽道、第一張無人駕駛測試牌照等都在這里誕生。在嘉定新城的建設過程中,汽車產業也將唱主角。
嘉定區委書記陸方舟在4月18日舉行的“上海人大代表論壇”上談到,到2025年,嘉定汽車“新四化”、智能傳感器及物聯網產業產出規模將達到千億級,將在嘉定新城打造國家智慧交通先導試驗區。
位于上海西南方向的松江新城是上海對接杭州、嘉興發展軸上的節點城市。“十四五”期間,松江新城將加強G60科創走廊戰略引領作用,強化創新策源能力,做大做強智能制造裝備、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發展文創旅游、影視傳媒等特色功能。
青浦新城則將在產業發展上依托上海東西發展軸上數字信息產業集聚的優勢,沿G50高速打造一條“長三角數字干線”,向東加強與張江科技城的聯動,向西加強與長三角沿線城市的對接,中間加強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青浦新城和一體化示范區的串聯,力爭形成一條萬億級的數字經濟發展帶。
作為上海南部濱江沿海發展走廊上的綜合節點城市,奉賢新城將以“東方美谷”為核心,圍繞化妝品、健康食品、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構建具有鮮明奉賢特色的“全球生命健康產業創新高地”,至2025年基本形成產學研創一體的美麗健康產業生態鏈。
南匯新城作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的主城區,將在“十四五”期間構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7+5+4”面向未來的創新產業體系,加快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除了找好賽道、抓住新城核心產業定位外,諸大建認為,新城發展更要注重生產型服務業,因為服務業才是拉動人口增長的主力,生產型服務業承載的恰恰是新城的全球功能。
“新城要承擔全球城市的功能,但也要與中心城區有所區別。中心城區要承載綜合性的功能,新城則可能是專業性的功能,比如南匯新城在金融業上主要與航運相關聯,嘉定則與汽車相關聯,更偏重產業鏈上的服務業,而后是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諸大建表示。
房價讓年輕人能負擔起
新城既要靠強大的產業功能留住人才,也要靠優質城市功能留住人心。
諸大建認為,新城要發展,更表現在引進高端企業、先進制造業,這也會帶來高端勞動力,他們對配套環境、公共服務的要求更高,所以城市發展的主要矛盾就變成了新城的城市品質和公共服務怎么樣能夠留住人。五個新城吸引人的方式將從原來的“以產引人”變成“以城引人”。
比如在南匯新城的滴水湖畔,星空之境海綿公園項目雛形初具。據介紹,這一項目建成后能夠實現“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超過90%,年徑流污染控制率超過60%,雨水資源化利用率超過5%”,可保證“五年一遇降水不積水,百年一遇洪水不內澇”。
新城建設除了要更加關注城市品質外,諸大建認為,更關注老百姓(603883,股吧)直接需要的醫療、教育資源的供給。“比如教育方面要增加優質中小學,特別是重點高中的供給,如果新城高中的學生考上985、211學校的概率比市中心高,那自然就吸引了很多人留在新城。”
同時,控房價也是五個新城實現職住平衡的重要任務。
“五個新城要想吸引人口一定要嚴控房價,要讓年輕人能負擔得起,如果新城房價暴漲,這與新城的發展目標是完全背離的。另外新城還要提供大量的租賃房、人才公寓房,甚至企業為員工開發集體用房。”諸大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銘也提出,五個新城在建設過程中特別要注重在地鐵周圍建設廉租房、公租房,而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不夠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貨幣化的方式讓居民在市場上選擇自己的收入可以支撐的地點。
上海市住建委等部門1月21日發布的《關于促進本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增加商品住房用地供應,特別是在郊區軌道交通站點周邊、五大新城加大供應力度。上海3月2日印發的《關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進新城規劃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探索出臺與中心城區差異化的購房和租賃政策,研究完善租購并舉、租售銜接的人才住房政策。
近日印發的《上海市房屋管理局2020年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計劃》也提出,將編制新城住房專項規劃,從規劃上解決新城居民的住房問題。
五個新城的“十四五”行動方案也都把提供多渠道房源作為重點。比如,奉賢新城提出打造獨立的產業生態圈,探索“商務+居住”新模式,在產城融合中實現職住平衡,工作生活“零通勤”“零切換”。
陳杰認為,五大新城的住房制度和土地財稅制度建設都應與中心城區實行差別化政策,比如,可考慮率先試點租購同權,即租房與買房享受同樣的公共服務,包括同等競爭或同等輪候稀缺性優質公共資源,比如子女就近對口上優質公辦學校問題,這樣將大幅提升新城的宜居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