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關注的特斯拉車主維權事件出現新進展。在相關管理部門的敦促下,特斯拉提供了事發前半小時車輛原始數據,并公布了事故前一分鐘的行車數據"自證清白"。
然而,這一舉動引發了更大的爭議:特斯拉"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數據是否真實可信,是否存在人為篡改數據的可能性?目前數據是否足以劃定事故責任?車主質疑特斯拉涉嫌侵犯隱私是否成立?
"車頂維權"事發至今,數據本應是還原事故真相、厘清雙方責任的關鍵,但特斯拉面臨的種種爭議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當關鍵數據由廠商獨家掌握時,如何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權威性,如何保護消費者及相關方的合法權益?為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保險行業專家、新能源車輛工程師等多名相關人士,對"數據黑箱"問題進行了探析。
數據黑箱恐懼:數據=主動權?
"誰擁有數據,誰就掌控主動權。事件初期特斯拉態度強勢,或許正是因為擁有對車輛數據的絕對掌控權。"某新能源廠商工程師說。
據其介紹,近年來,汽車行業已從過去比拼硬件水平逐漸升級為比拼軟硬件綜合體驗,甚至未來軟件層面上的比拼很可能會逐步超過硬件。為了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新能源車使用更先進的電子架構、部署更多的傳感器,比傳統燃油車收集更多的車輛數據。現在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像一個大號的智能手機,車輛、用戶的狀態和行為數據,都會被車輛記錄,實時發送到汽車廠商的數據服務器中。
早在2016年,針對電動汽車數據采集,有關部門頒布了國家標準《電動汽車遠程服務于管理系統技術規范》(GB-T32960),但是該國家標準對車輛行駛狀態采樣規定較少,例如缺乏方向盤轉動角度,力矩、剎車踏板踩下深度等信息,而且標準要求采樣頻率為30秒,這樣的數據在現實中難以為責任判斷提供幫助。簡言之,目前掌控完整車輛數據的只有汽車廠商。
目前國內對車輛數據權屬、界定、管理都沒有作出詳細具體的規定。新能源汽車廠商缺乏相應的監管,廠家拿到這些數據后如何使用,只有廠商自己才知道。而且不同車企的數據形式復雜各異,即便是專業的第三方機構也難以讀懂,這樣新能源車廠商構建起了一個壟斷的"數據黑箱"。
"數據黑箱"給公眾帶來了一系列的疑問與恐懼,除了對數據篡改、隱私泄露的質疑,前述工程師指出,由于數據分析的主動權仍掌握在廠商手中,如果不告知算法或者是核心邏輯,即使廠商公布了原始數據,第三方檢測機構仍難得出具體結論,直接影響到新能源車輛事故的定責及后續理賠問題。
數據封閉導致定責困難 消費者權益受損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數據的壟斷以及黑箱問題,將損害消費者權益,同時也會影響新能源車保險等相關配套產業發展。
在新能源車較為普及的歐美地區,消費者就承受著新能源車保險不成熟帶來的高保費問題。在Insure網站2021年的一項研究中,特斯拉Model S、Model X為全美最昂貴的保險車型中的第3位和第4位,平均年保費分別為4143美元和4025美元,超出寶馬,直追瑪莎拉蒂。在全球新能源車滲透率最高的國家挪威,超過70%的新車是新能源車,但新能源車保費仍然高過傳統燃油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國內新能源車消費者同樣面臨著與歐美地區相類似的問題。保險業內專家表示, 新能源車保險定價、理賠等正面臨數據黑箱帶來的重重關卡。
首先,數據獲取難,新能源車很多操作指令是由軟件發出的,如發生事故,還原問題只能依靠廠家數據;若無監管部門介入,第三方機構難以調取這些數據。其次,數據分析難,不同廠家數據標準各異,第三方難以進行有效分析。保險公司難以判斷事故到底是客戶操作不當還是廠家質量問題導致,很多保險公司表示"看不清"新能源車的風險。最后,鑒定機構少,目前國內新能源車損失的第三方鑒定機構遠遠少于傳統車,保險公司很難準確判斷電池、電機等配件的實際價值。以電池維修為例,新能源車的電池、電機等專屬配件維修定損標準缺乏透明度,受損電池是修還是換,維修/更換費用是多少,目前完全由廠商說了算,保險公司基本沒有議價權。這些原因導致了新能源車賠付高于同類燃油車。
對消費者來說,在國家倡導節能減排的背景下購買了新能源汽車,理應在保險等相關服務中享受優惠。但由于新能源汽車數據壟斷,新能源車險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尷尬局面,即"車輛制造廠商不開放數據"導致"保險公司無法準確判斷車輛風險","實際理賠過程中的高賠付"進而迫使保險公司通過"一刀切"提升保費以應對經營壓力,最終帶來的額外成本則由新能源車主買單,這與“碳中和”國家戰略背景下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導向背道而馳。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黑箱不止給新能源車險帶來了挑戰,也暴露了半自動、自動駕駛在成熟期到來前的問題和風險。某汽車廠商自動駕駛相關研究員指出,在自動駕駛場景下,人工智能系統(AI)代替了部分人工操作,那么,如何確定事故是否源自AI失誤?由AI導致的問題由誰來負責?該研究員指出,隨著自動駕駛的廣泛應用,汽車制造廠商責任險將成為主流,它的到來只是時間問題。自動駕駛保險無法在缺乏數據的情況下落地發展,打破“數據黑箱”是行業大勢所趨。
打破“數據黑箱”壟斷
可見,無論是緩解消費者擔憂、保護消費者利益,還是促進新能源汽車長期發展,核心是打破數據黑箱,走向數據開放。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及半自動、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大量數據的采集、存儲、歸屬等尚待法律層面界定,監管部門應該通過立法,盡快明確各方數據權益,打破數據壟斷,建立“數據檔案”,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為新能源汽車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業內專家表示,為了確保新能源車數據的公平性,設置權威第三方數據管理機構是一個可行的方式。新能源車的各類數據,必須同步上傳給工信部或工信部指定的權威第三方機構,并由第三方機構確定需上傳的數據標準,對各新能源汽車廠商的數據進行存儲備份,以及對數據的使用進行監督。這樣可以確保相關數據不被濫用,并為未來可能發生的客戶投訴糾紛、保險理賠定責等場景提供可供參考的權威證據、標準。
新能源汽車數據開放,將會使消費者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雙雙收益。以新能源汽車廠商和保險行業數據合作為例,在不侵犯消費者費者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向保險行業開放如車輛運行狀態、電池衰減度等數據,提升保險公司對新能源車風險判斷的準確性,促進保險公司優化新能源車保險定價策略,讓新能源車消費者能享受到低價、優質的保障服務,真正得到實惠,從而進一步刺激新能源車產業發展,實現"三贏"的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