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姐又出手了!
4月2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文稱,“我們強烈反對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單方面強加給俄羅斯的制裁。溝通總是有必要的。”隨后,俄外交部官方賬號轉發了華春瑩的推文,并用三個表情作為評論:俄羅斯國旗+中國國旗+加油。意思顯而易見,此處無聲勝有聲。
▲華春瑩推特截圖
中俄外交人員的公開互動并非首次,每逢關鍵時刻都會以不同形式上演。而這次的背景是,中俄同樣面臨美歐的外交圍堵。
近期,美國以俄羅斯進行“網絡襲擊”、“干預美國選舉”等為由對俄出臺大規模制裁措施,驅逐了數名俄羅斯外交官,一些歐洲國家也跟風驅逐俄外交官,俄方不得不采取了必要的回應措施。普京總統日前在國情咨文中強調,對俄發動挑釁者必將為自己的行動追悔莫及,俄羅斯的“紅線”不容踐踏。
另一邊,美國不忘糾集一些歐洲國家突然借新疆問題發難,對中國進行單邊制裁。中方也沒有客氣,第一時間進行了回擊,甚至加碼還回去,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一些被制裁的外國機構和個人已作鳥獸散,他們為自己的愚蠢行為付出了代價。
毫無疑問,中俄外交步調一致,是在用實際行動向強權、霸凌的做法說不,跟西方國家搞封閉小圈子、搞對抗的做法有本質區別。4月26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回應相關問題時就指出,“中俄是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維護各自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上,雙方將繼續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此之前的4月1日,俄外長拉夫羅夫也說過,“俄中關系不針對第三方,是完全有別于傳統軍事同盟關系的一種新型國家關系,這種關系甚至更加緊密。”
眾所周知,特朗普當美國總統的4年,對國際關系的破壞“如同大象闖進瓷器店”。國際社會本以為大象離開了,世界能太平些,沒想到只是換了只不同風格的大象,破壞力依舊驚人,而且還是“定向破壞”——重點針對中俄。
拜登上臺后,美俄之間的對抗明顯加劇,兩國關系迅速降至歷史低點,拜登甚至公開稱普京為“殺手”,這讓二人能否在今年6月舉行會晤懸念十足。近期,俄羅斯宣布將美國列入“不友好國家”名單,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也撰文指出,俄美關系實際上已從競爭走向對抗,本質上講“已重回冷戰時代”。
中國也面臨類似處境。拜登政府不斷宣稱在氣候變化等少數領域與中國進行“有限合作”,但在更多領域將與中國進行競爭。近期,美國參議院外委會高票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以280頁的冗長篇幅主張與中國進行競爭甚至對抗,勢必長期影響美國政府的對華路線。有學者指出,這標志著拜登政府的反華色彩比特朗普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以說,在美國日益敵視中俄的背景下,近期對中俄的外交發難恐怕只是其眾多幺蛾子的一部分。無論中俄說什么、做什么都會被抹黑攻擊,因為美國需要塑造“敵人”,這種冷戰套路他們玩了幾十年。只不過這一次,可能會踢到鐵板,因為時代已經變了,中俄站在反對霸權的道義高地上,尤其在新冠疫情危機持續、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時刻,中俄這種相互支持顯得更加珍貴,也很有必要。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一些外國媒體及學者也對中俄關系進行了多角度分析。美國田納西大學政治學教授安德烈·科羅布科夫認為,在與中俄的關系中制造緊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轉移美國公眾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如移民危機和大幅增加稅收等。他說,“外交往往淪為內政利益的犧牲品。”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的文章注意到,中俄呼吁國際社會推動構建“更加公正、民主、合理的多極化國際秩序”,表達了雙方“在構建這種新的世界秩序中扮演領導角色的訴求”。文章還認為,中俄關系如今更為緊密,但中國與西方仍有密切的經濟聯系。
或許在這家德媒看來,盡管中俄走近將會改變國際秩序,但德國乃至歐洲在與中國相處時也并非是零和關系。這跟德國政府追求外交自主的目標倒是一致。
西班牙經濟學教授費爾南多·G·哈恩·科利近期在西主流報紙《起義報》上發表的文章很有代表性。文章稱,中國就在那里,俄羅斯也是一樣,除了在涉及自己利益的領域,中俄并沒有那么好斗。寄望俄羅斯和中國的關系破裂是不可能的事,至少在中期內,中俄的客觀利益是一致的,它們的資源和能力是互補的。
文章呼吁,每個國家都應該把握進行談判的各種機會,而不應為一個必將衰落的超級大國的利益買單。美國應該意識到、接受并面對自己處境的變化。
忠言逆耳,不知道滿腦袋冷戰思維的美國能不能聽進去?恐怕很難。但不管能不能,中國就在那里,俄羅斯也是一樣。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