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稅和綠色投資刺激的政策組合,將在未來15年使全球GDP增速提升約0.7%。
為了把氣候變化議題拉回政策中心,拜登政府組建了環保“夢之隊”,宣布了新的減排計劃和與之配套的龐大基礎建設計劃,但唯獨有一個曾被民主黨政府鐘愛的元素被有意遺漏了:碳稅。
剛剛落幕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美方內閣官員充分參與了對碳價、取消化石能源補貼、碳邊境調節稅等一系列問題的討論,但在正式政策提案中卻對碳稅和碳價問題避而不談。
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在碳邊境調節稅的表態方面頗為反復,也反映了美方目前在該問題上的糾結態度。
據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美歐在碳邊境調節稅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同時美國國內政治乃至民主黨黨內政治都在影響該議題的推進。短期看來,美方在推進碳邊境調節稅方面的可能性較小,而從中長期來看,也不排除美歐聯手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許勤華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拜登政府上臺后,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強調其在全球氣候治理上的領導地位和領導角色。美國和歐盟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關系正在加強,致力于通過合作提升美國、歐盟的全球氣候領導力和話語權。
目前,美國政府為了改變既有形象,其行動表現將更為積極。與此前美國民主黨政府提出的碳關稅提案相比,這次美國政府只會將此事做得更大,要求也會更為嚴苛。許勤華表示,但由于美國國內利益糾葛較多,推進路徑恐怕不會特別順利。
美歐為何無法達成共識
截至27日,歐盟碳排放交易許可(期貨價格)歐市尾盤漲0.79%,報47.50歐元,繼續創歷史新高。
3月10日,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之前,一心推動碳邊境調節稅的歐盟,就在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了支持設立“碳邊界調整機制”的決議,這意味著從2023年起將對歐盟進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關稅。
在氣候變化領域深耕多年的里夫金辦公室中國主任、環球中國環境協會執行董事吳昌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歐盟在氣候變化方面較有先見之明: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歐盟積極創造新規矩,快速在原則上通過了有關氣候的法案,熟練使用立法工具,其中包括歐盟在碳邊境調節稅方面的布置。
她解釋道,一旦這樣做,歐盟與美國就會出現矛盾,雖然美方對此多少有些不滿,但歐盟一直在堅持布局,這意味著在可持續發展的變革時代,歐盟希望主導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大部分規則。
歐盟的立場得到了來自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的支持,但克里在訪問歐洲的時候卻稱,碳邊境調節稅只是“最后的手段”。
為何在拜登政府執政后,在氣候變化政策方面能重新找回政策共同點的美歐雙方,卻無法在碳稅方面達成共識?
按照計劃,征收碳關稅所產生的收益,應在歐盟預算框架下用以幫助實現“歐洲綠色協議”的目標。而為了實現減排目標,拜登政府也急缺資金,實施碳稅是一種融資手段。
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在為碳稅背書。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近期的一次研討會上表示,碳稅和綠色投資刺激的政策組合,將在未來15年使全球GDP增速提升約0.7%,并在2027年之前創造約1200萬個新就業崗位。
格奧爾基耶娃說,IMF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如果推出溫和、累進性的碳價——起點較低,但此后穩步上調——將有助于該地區各國在未來10年內履行其《巴黎協定》承諾。
一位在國際機構從事環保行業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碳邊境調節稅問題上,歐盟估計有希望,但美國短期內恐怕沒戲。這一判斷有兩層意思:第一層,也是最關鍵的,歐盟已經在16年前建立了一個碳排放交易系統,確立了較為完善的碳定價體系,加拿大等國也是如此。但美方除了在加利福尼亞州建立了一個碳排放交易系統外,并未像歐盟一樣具有一個覆蓋全經濟體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也就無法談到碳定價問題。
前述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第二層意思,在于美國國內政策的“反復折騰”。
吳昌華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開放簽字起,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三進三出”,這讓各界理解了美國國內政治制度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所施加的限制。
碳稅還要看美國國會
從克里近兩個月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他在“碳稅”問題上的答案反復,較為糾結。
3月訪問歐洲時,克里在碳稅問題上的發言較為保守。而在4月初訪問印度時,克里表示,雖然沒有公開表態,但是美國總統拜登支持碳定價,“拜登總統認為,在某個時候,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有效確定碳價的方法。”
“他(拜登)尚未就此作出決定或宣布,但我們都知道,減少排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對碳定價。”克里說, “我認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將會有更多關于我們可以使用的工具的討論,當然碳市場是一個重要的工具。”
隨后,在領導人氣候變化峰會期間,克里進一步表示,拜登正在評估是否實施碳邊境調節稅,“據我所知,拜登對評估該邊界調節機制特別感興趣。他希望研究此事,了解美國是否需要實施。”
不過,比起克里,美國其他內閣成員的發言都較為謹慎,而拜登更是沒有對此進行公開評論。
白宮氣候顧問吉麥卡錫(Gina McCarthy)表示,拜登“對很多想法持開放態度”,但碳稅并不是首選的政策杠桿。
吳昌華指出了重要的一點,即任何重要的全面立法都需要美國國會的支持。比如,在推動預算計劃方面,是否動用預算協調渠道,取決于國會兩黨的議會區域機制,并要求參議院中50個民主黨成員意見一致通過。
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問題是,民主黨并非鐵板一塊。譬如,來自西弗吉尼亞州的參議員曼欽(Joe Manchin)在立場上常常偏向共和黨,并非所有民主黨的提議他都認同。另外,像民主黨內的參議員桑德斯(Bernard Sanders)和眾議員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等提倡綠色新政的議員,則認為拜登的計劃仍不夠充分。”
類似的,在全面氣候立法方面,民主黨所需要的關鍵的第50票,也取決于對碳稅沒有興趣的曼欽。
一個跨黨派的解決方案是否徹底不可行呢?有跡象表明,共和黨方面也并非全然對此持否定態度。
代表石油巨頭的游說機構美國石油學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在今年3月份正式表示,可以為一項“碳價政策”背書,該政策的范圍可以在“限額交易制度到碳稅”之內。
而共和黨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也表示,他對由大油氣企業組成的氣候領導委員會(Climate Leadership Council)所提到的“碳費”(carbon fee)這一政策提案“感興趣”。
另一位來自盛產石油的阿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麗莎·默科夫斯基(Lisa Murkowski)則表示,“碳價……應該是討論的選項之一”。
不過美國現在的問題是,情況比十多年前更加復雜。在過去,如果一位民主黨成員希望支持氣候變化議題,通常會支持碳稅,就像桑德斯在2016年民主黨初選中做的那樣。
但在過去的五年中,民主黨內的一部分成員,一直在同碳稅保持距離。其原因在于,他們并沒有看到碳稅為其核心選民帶來實際投資或收入的跡象。一些民主黨人士認為,正是因為法國政府提高汽油稅才引發“黃背心”運動,碳稅概念不得人心。
在2020年的總統競選中,拜登對支持碳稅或其他形式的碳定價問題也持謹慎態度。
他于2019年6月發布了一項氣候計劃,呼吁建立一個“執行機制”以限制碳排放。他的助手解釋,其中將包括碳價。不過當拜登在大選中進一步詳述他的競選立場時,他的重點是奧卡西奧-科爾特斯式的“綠色新政”,即大規模對新能源產業的支出。
目前民主黨的底線是,人們能從氣候政策中獲得直接收益。而在眾議院和參議院提出的碳稅法案中,已融入了美國老百姓(603883,股吧)最喜歡的政策:直接發支票。譬如,參議院多數黨黨鞭德賓(Dick Durbin)所提交的法案建議,將碳稅收入的75%返還給公眾,而國會議員泰德·德奇(Ted Deutch)的提案則建議,將全部碳稅收入在每月以支票的方式返給個人。
(記者高雅對本文亦有貢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