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貝殼屬于什么垃圾?是其他垃圾。扇貝殼堅硬、不易腐爛,所以不算廚余垃圾,扔的時候要扔進灰色桶里……”5月1日上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一周年之際,朝陽區大屯街道安逸社區陽光新干線小區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通過趣味飛行棋、套圈取物、詩朗誦等多種形式,為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上午9時,朝陽區大屯街道陽光新干線小區西門,居民馬阿姨拎著兩袋垃圾來到了垃圾桶旁。她將手中的廚余垃圾袋口朝下,把袋中的垃圾倒進桶里,垃圾袋扔進一旁的其他垃圾桶;再把手中另一個袋子里的礦泉水瓶、易拉罐扔進可回收物桶,完成了這一連串操作,守在垃圾桶旁的志愿者張愛昆給馬阿姨點贊:“您分得真好,咱們以后還得繼續堅持啊!”
對張愛昆來說,垃圾分類實施這一年,變化是看得見的:“原來要有10個人來扔垃圾,基本都是混著的,現在也就一兩個人分不太好,大部分居民都能做到自覺分類了。”而居民馬阿姨最直觀的感受是:樓下的垃圾桶雖然少了,但整齊、干凈了,小區環境也好了,“現在我們這小區就像個大花園似的!”
陽光新干線小區共有三棟居民樓,入住居民606戶、1800余人。去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后,大屯街道和安逸社區出資,在小區里建設了6組“四有”標準化桶站,并建設了生活垃圾分類驛站,有專門的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工作人員值守,幫助居民正確分類投放垃圾、換取積分。
在此基礎上,街道、社區還在小區里的垃圾桶上加裝了便利拉環,居民通過拉環可以直接打開桶蓋,更加干凈衛生。社區還將“北京垃圾分類寶典”小程序的二維碼印在垃圾桶邊的投放公示牌和宣傳畫中,方便居民查詢垃圾種類,準確投放。“我們還在便利拉環上增配了便利掛鉤,方便居民固定垃圾桶蓋、騰出雙手破袋投放廚余垃圾,促進居民習慣養成。”社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
“桶站、分類驛站、暫存點、中轉站、分揀中心、末端處理設施共同構成了適應分類要求的新型設施網絡體系,而這其中,前端的桶站和分類驛站等投放點又尤為重要。”市城市管理委固廢處二級調研員李彥富表示,“設桶、盯桶、管桶”,是促進居民垃圾分類習慣養成的三個關鍵環節。《條例》實施一年來,本市先后出臺一系列指導文件,規范生活垃圾分類驛站、固定桶站的建設,全市累計建成分類驛站1275座,達標改造固定桶站6.32萬個,設施規范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
“《條例》實施的第一年,‘設桶’工作成效顯著,可以說現在居住小區的桶站設置還是比較齊備的,接下來新的一年,全市將重點抓好‘盯桶’‘管桶’這兩個環節。”李彥富表示,去年5月份,全市桶站值守率只有20%至30%,一年來,通過物業履責,發動黨員、志愿者、樓門長、熱心居民參與守桶等措施,目前,全市垃圾分類桶站在值守時段內的值守率提高到了90%以上。
接下來,全市在繼續落實保潔員守桶、護桶要求的基礎上,將通過黨員雙報到等活動,進一步加強志愿者桶前值守;通過視頻監控設備遠程監督加人工值守的方式,強化精準識別、精準上門指導服務;加強城管執法進社區,督促居民個人履責;大力推進回收企業上門回收服務,促進宣傳到戶、到人。
此外,李彥富表示,物業管理單位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也要進一步加強對垃圾投放點的管理,加強桶站保潔和日常巡查維護,減少垃圾滿冒堆放現象發生;合理規劃收運時間和路線,在節假日、早晚高峰期增加收運頻次,規范收集運輸作業,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垃圾投放環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