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來源:中國新聞社(CNS1952)
記者:楊程晨 朱族英
戊戌變法后的1900年,梁啟超先生寫下《少年中國說》,大聲疾呼“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百年時光流轉,他的出生地廣東江門已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集結11座城市的大灣區內,無數奮斗的年輕身影正在這里揮灑熱血與青春。
大灣區11地市青年同唱“我和我的祖國”?視頻來源:中新視頻
2021年五四青年節之際,大灣區青年們在做什么?有什么話想說?
圖為位于廣東江門的梁啟超故居。王駿?攝
“我”在深圳搞科創,人才多、氛圍濃
來自香港的何耀威是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企業依托高科技,進行智能化生活用品的開發和生產。深圳連接香港、背靠珠三角,完備產業鏈條是他最看重的一點,“深圳這么多年已經積累了很多科技人才,創業氣氛濃厚。這邊供應鏈、產業鏈和技術資源都很豐富,可以最快把研究從實驗變為商業化的產品。”
圖為在深圳搞科技創業的港青何耀威。蔣啟明 攝
庫基科技創始人、香港創業青年余廣滔對此深表認同,他說,大灣區城市群有很好的產業基礎,科研成果也很豐碩,包括制造業的智能化、工業的系統化、生物技術等。大灣區軟硬件產業發展扎實,生物技術發展勢頭也很好,對于庫基科技這類企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我”在廣州,圓夢正當時
葉偉倫2002年隨父親來到廣州,10年后擔任公司董事總經理全盤負責公司管理。20年經營,他將家族企業所創立品牌推向世界,先后獲得國際品牌的產品授權。他對記者說,下一步心愿是爭取公司上市,讓公司員工成為事業的合伙人;在參與建設大灣區的同時也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為國家發展出力,感到非常自豪。
“大家好,我們是‘港夫廣妻’,同你‘講東講西’。”廣州一間辦公室里,來自香港的李劍禧和來自廣州的孫嘉晞搭起直播設備。去年2月,李劍禧來“投奔”孫嘉晞并開始了創業。“一定要親身到大灣區內地城市來創業,才知道這里有多好,祖國對港澳青年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李劍禧說。
“我”的“雙城”生活,出舒適圈求發展
張思遠住澳門、在珠海橫琴上班,每天通勤兩地,路程僅需一個小時。大學畢業通過內地司法考試便來橫琴實習,他說,這里給年輕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創業條件和政策。“過去100年西方是大家向往的地方;但現在大灣區蓬勃發展,有巨大的潛力,年輕人比較適合來這里。”
圖為正在珠海作實習律師的澳門青年張思遠。?王駿 攝
同樣在橫琴工作的還有黎俊鴻、龔浩賜等澳門設計師。黎俊鴻坦言,澳門地方小,大型工程開工的機會相對少,而內地則完全不同。橫琴還在開發階段,“年輕人在這能做的事情有很多”。龔浩賜則說,“我很幸運來到了橫琴。對自身來講,需要學習的技術和經驗讓我在職業規劃上有了更高目標。”
圖為在珠海橫琴工作的澳門設計師龔浩賜。王駿?攝
“我”在中山感受“灣區速度”
“創業4年,我們團隊從12個人到現在120人,收入差不多翻了10倍,發展規模每年至少是2到3倍的增長。有一個韓國客戶說‘你們是灣區速度’。”由香港青年科學家潘洪輝博士及其團隊于2018年創辦的中山康晟生物,已是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療領域的明星企業。
圖為青年科學家、中山港青潘洪輝與媒體記者交流。王駿?攝
潘洪輝說,中山臨近廣州、深圳、港澳等大灣區核心城市,在幫助國際化企業開拓市場和吸納國際資本、人才等方面具有優勢。此外,生物醫療科技是中山的三大支柱之一,產業集聚效應也十分明顯。“我們公司可以在亞洲提供這一關鍵的原材料,不單單只是對中國,對全球供應鏈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大灣區“種菜”“養魚”
皮膚黝黑的“80后”港青黃惠銘2014年回國后,開始了解內地農產品(000061,股吧)的市場空間,與幾位海歸學子一起投入在東莞的“我的農場”項目。他所選擇的地塊原來是一片荒蕪。“耕地需要更多的是情懷,有了情懷,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出成績。”如今,這里采用著現代化節水灌溉設備,使用自制的生物肥料,以及良好的生物管理技術。“新農業可以吸引更多的香港青年,來了解我們的國情發展,也可以有不一樣的體驗。”
圖左為東莞港青黃惠銘與創業伙伴在“我的農場”果園。蔣啟明 攝
“我們在這創業5年見證了大灣區里的很多奇跡,見證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江門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魚菜共生創業團隊由“90后”香港青年梁立鋒、羅偉特、譚慧敏組建。創業5年來,團隊將魚菜共生技術與氣霧栽培技術結合,填補了華南地區魚菜共生基礎應用數據的空白。梁立鋒認為,江門是農業大市,農業設施條件、地理優勢及產業鏈支持等均十分完善。這座灣區城市對農業創業項目的扶持政策很多,對港澳青年的創業尤其關注。
圖為江門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魚菜共生創業團隊的“90后”香港青年成員梁立鋒(左)、譚慧敏。王駿?攝
“我”在大灣區“吃螃蟹”,看見遠景
香港青年唐震宇和梁鑒坤是廣州暨南大學的博士同學。2019年研究生畢業后,2人決定于梁鑒坤祖籍地肇慶創辦咨詢服務企業。行業水平相對落后、聚集效應尚不明顯,同時也意味著市場發展潛力有待創業者充分挖掘。
圖為在肇慶創業的港青唐震宇。他表示,差異競爭是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優勢,不怕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王駿 攝
“剛來到肇慶新區的時候,這里還都是池塘,現在已越來越有城市的建構了。”唐震宇說,尤其經數年建設,肇慶的交通便捷程度大幅提升,2019年高鐵開通后肇慶到香港九龍僅需80分鐘。“來到肇慶這樣的城市創業,創業成本和生活成本會比在廣州、深圳以及港澳來得低。咨詢服務業在肇慶還處于剛起步階段,我們選擇這個行業創業是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港青李國銘和葉偉俊,2016年在佛山的商業街開設了一家創意餐吧。經營5年,餐廳現已成為廣東知名網紅店鋪,11家分店遍布廣州、深圳、東莞、珠海等大灣區內地城市。“要抓準不同城市的特點才能在‘挑剔的’餐飲行業做出更精準的服務。”李國銘說,創業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如今的發展還談不上“成功”,只是在大灣區能看見“有較好的機會”。
圖為在佛山開起“網紅”餐吧的港青李國銘(右)、葉偉俊。王駿?攝
34歲的港青姚志佳,因家族生意自2013年起頻繁往返于香港、惠州。去年,新冠疫情導致通關不暢,他有了一年多時間深入觀察這座變化中的城市。也在去年,他和朋友許柏鴻在惠州創業,吸引更多香港同齡人來這里尋找機遇。
“目前國外對中國的發展,還是有些誤解,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的發展,消除他們的誤解。目前大灣區的發展機會也非常好,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傳播,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前來創業。”許柏鴻說。
在大灣區發展藍圖中,11座城市有著各自的優勢、定位。同時,它們也相互融合,互為補充。作為4大中心城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正在朝著更具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化都市發展;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則形成了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
圖為梁啟超故居內的少年志愿者們正為游客誦讀《少年中國說》。王駿?攝
在江門的梁啟超故居內,來自梁啟超紀念中學的少年志愿者們為五一假期到訪的如織游人介紹著百年歷史與家風傳承。而在大灣區,這里已是包括一眾港澳年輕人在內的大灣區青年創業就業的熱土。他們一如《少年中國說》所描繪的:“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原標題:《五四青年節,“我”在大灣區感受“速度與激情”》
編輯:高萌
責編:宋方燦
RECOMMEND
推薦閱讀
《倩女幽魂》或取消播出!給鄭爽的1.6億打水漂了?
都這樣了,印度怎么還不封鎖全國?!
“英雄團長”祁發寶公開亮相,頭上傷痕仍清晰可見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