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提振受疫情沖擊最大的居民消費乃經濟全面復蘇、步入增長軌道的重要方向,已成為共識。
為加快促進消費回升和潛力釋放,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今年“五一”期間啟動了2021年全國消費促進月系列活動,包括上海“五五購物節”、第三屆全國“雙品網購節”、“中華美食薈”、“老字號嘉年華”、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系列活動。同時,各地還結合本地消費特點和節慶等特色資源,組織開展貫通線上線下、涵蓋商品服務、面向城市鄉村、融合商業旅游文化的各類消費促進活動。
從假日期間相關數據來看,居民消費提振較為明顯。統計顯示,5月1日和2日,銀聯網絡交易金額為7543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5.5%,較2019年同期增長6.9%;網聯平臺共處理網絡支付交易35.24億筆,金額2.06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6.16%和45.11%;旅游方面,機票、門票、酒店等預訂量則顯著超過2019年同期。
實際上,隨著疫情影響在國內基本消散,今年國內消費市場呈現回暖態勢。一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2萬億元,同比增長33.9%,比2019年同期增長8.5%。但居民消費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部分業態、品類、地區恢復還比較慢。民眾的消費需求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正是消費促進月舉辦的背景之一,目的是釋放消費潛力、加速市場回暖、促進消費穩中提質。
然而,僅僅依靠補貼、促銷等刺激手段,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居民消費不振問題。唯有針對居民消費的痛點一一擊破,補齊短板,才是提振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從而推動經濟全面復蘇增長。
消費群體的分化是近年重要特征,在疫情之后表現更為明顯。統計顯示,在社零總額同比下滑的2020年,高收入居民的消費幾乎未受影響,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則呈較大幅度負增長。其中汽車、白酒表現最為明顯,在整體市場規模穩中略降的背景下,豪華品牌汽車銷量逆勢增長、高端白酒供不應求。住房方面,一線城市優質住宅上漲明顯高于普通住宅,也表明高凈值、高收入人群消費能力在疫情后有所增強。
這背后是收入的分化和資產價格的上漲。疫情之下,中低收入人群影響較大,部分從事餐飲、文旅服務的人群甚至失業;而高凈值、高收入人群則受益于疫情后流動性寬松,不但收入普遍增長,且資產價格上漲令身家倍增。
因此,通過稅收、就業政策等手段調節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對于刺激消費提振經濟而言至關重要。近年提出“六保”中的保市場主體、保居民就業,作用之一即做大消費的基礎人群。未來,為失業者提供社會保障,為沒有納入社會保障的生活困難者提供救助,應成為常態化制度。
另一個老生常談的方向是通過保障民生解決消費的“后顧之憂”。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居住、醫療保健、教育文化三項支出合計占人均消費支出超過40%,明顯制約了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對此,政府可以考慮進一步增加住房、教育與醫療等方面的財政支出,以換取居民在這些領域減少支出,將節省的部分用于其他消費。比如,可以通過增加多層次住房供應,穩定商品房的房價(房租),將學前教育納入公共服務范圍,加大藥品集采力度降低藥價,等等。
內需對經濟影響舉足輕重,當下經濟要全面復蘇、持續增長,務必要讓居民消費回到疫情前水平并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這既需要短期的刺激,更需要解決痛點的長久治本之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