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一書正式亮相,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在序言中表示,將落實“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方針,堅持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風險、形成合力,堅定不移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著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以注冊制和退市制度改革為抓手,全面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全面提升市場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市場功能發揮,促進投融資協同發展,持久優化市場生態,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證金融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證監會高度重視《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編寫工作,專門組成了編委會、寫作領導小組、寫作組。編委會由易會滿擔任主任,并專門為該書作序,證監會會黨委成員、滬深交易所理事長擔任編委會成員,負責領導全書編寫工作,審定全書框架和內容。
該書全面總結回顧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發展歷程、主要成績、經驗教訓,為下一階段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提供借鑒,并提出我國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機遇、挑戰和遠景展望。
易會滿:增強廣大投資者的獲得感
易會滿在序言中提到,30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在攻堅克難、改革創新中邁向高質量發展,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滬深交易所設立,沖破了意識形態的束縛,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魄力;股權分置改革順利完成,A股市場進入“全流通”時代,為實現市場化定價和股市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證券法》《公司法》為核心的資本市場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依法治市、依法監管全面加強,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雙向開放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高,資本市場有效借鑒國際最佳實踐,推動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順利實施,通過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開啟了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易會滿指出,中國資本市場在短短30年時間里實現歷史性突破和跨越式發展,主要得益于始終堅持黨對資本市場工作的全面領導,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始終堅持人民立場。
易會滿表示,資本市場直接關乎上億家庭、數億人的利益,尊重投資者、敬畏投資者、保護投資者,是資本市場監管工作人民性的具體體現。我們將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貫穿于監管各環節、全流程,全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積極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提供更加有效的監管保護和司法救濟,增強廣大投資者的獲得感。
易會滿指出,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結構轉換的復雜性高,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夠充分、不夠成熟,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體制機制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資本市場的投資融資功能還不夠平衡,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文化有待鞏固,對創新驅動和實體經濟的支持還大有可為的空間。資本市場的發育成長有其自身的規律,必然會經歷一個在探索中前進、不斷演化的過程。唯有刀刃向內,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基礎導向,保持定力,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積小勝為大勝,推動資本市場行穩致遠。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落實“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方針,堅持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風險、形成合力,堅定不移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著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以注冊制和退市制度改革為抓手,全面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全面提升市場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市場功能發揮,促進投融資協同發展,持久優化市場生態,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壯麗篇章。
資本市場發展目標明確
九方面框定改革方向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就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進行了遠景展望,共有九方面內容錨定了改革發展方向。
該書認為,一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包容性、覆蓋面進一步提升。到2035年,我國將形成股權與債權、場內與場外、現貨與期貨、公募與私募有機聯系、錯位發展的多層次現代資本市場體系。
二是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全面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統籌推進交易結算、再融資、持續監管、投資者保護等關鍵環節制度創新,增強交易便利性、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把好“入口關”,暢通“出口關”。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拓寬多元化退出渠道。加快補齊制度短板,提升市場治理能力,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筑牢市場穩健運行的內在基礎,建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進可靠、富有彈性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三是資本市場法治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3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資本市場法律制度規范體系、高效的資本市場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資本市場法治監督體系和有力的資本市場法治保障體系。
四是資本市場監管效能顯著提升。聚焦“數據讓監管更智慧”,推動監管科技賦能,持續增強監管智慧和效能,大幅提高市場基礎設施的信息化程度,基本實現市場和行業關鍵信息設備的自主可控。
五是資本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持續拓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能級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深圳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高,承載并完善資本市場提供國際金融服務、參與國際資源配置的功能。股票、債券、期貨及衍生品市場成為要素資源全球配置、便利跨境投融資和支持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交易場所,對全球優質資產的吸引力不斷提高。滬深交易所加快構建優質創新資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影響力明顯增強。
六是市場主體競爭力顯著提升。建設一批國際一流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機構。構建權責匹配的資本市場中介體系,完善審計、評估、法律服務、資信評級規則體系,壓實中介機構責任。
七是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在資本市場各業務領域和改革創新中全面嵌入中小投資者保護要求,“制度健全、精準有效、內外協同”的投資者保護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多層級的投資者保護制度體系基本完善。
八是市場生態更加良性健康。形成健全、有效、透明、內外部監督制衡的上市公司治理體系,企業文化、投資文化和監管文化更加健康成熟,基本建成與國民經濟結構相匹配、體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特點的上市公司群體,持續回報能力進一步增強。
九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資本市場風險呈現收斂態勢,股市杠桿資金保持在合理區間,股票質押風險有序緩釋,風險類上市公司顯著壓降,債券違約風險穩妥處置,“逃廢債”等違法違規行為受到嚴肅查處。“偽私募”等相關風險分類化解,私募基金行業規范發展。各類金融活動依法全面納入監管范疇,“無照駕駛”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證監會高度重視《資本市場三十年》編寫
記者從中證金融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中國證監會高度重視《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編寫工作,專門組成了編委會、寫作領導小組、寫作組。
編委會由易會滿擔任主任,并專門為該書作序,證監會會黨委成員、滬深交易所理事長擔任編委會成員,負責領導全書編寫工作,審定全書框架和內容。
寫作領導小組由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擔任組長,負責指導和組織全書寫作,證監會各部門、系統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
中證金融研究院作為中國證監會直屬的政策研究機構,牽頭組成寫作組,負責組織編寫工作。證監會各部門、系統相關單位共同參與了全書相關章節的撰寫和修改。該書編寫工作得到了會內部門、各系統單位的通力支持,中國金融出版社具體承擔出版發行工作。
全書編寫工作自2020年3月啟動,經過資料搜集整理、人物走訪、實地調研考察、初稿寫作、修改統稿、審閱審校等各個環節,經反復修改、數易其稿,到2020年12月初基本定稿,在12月28日證監會舉辦的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座談會上,向與會嘉賓贈閱了《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內部印制稿)。其后,經過數據更新、補充完善、內容審校等,于2021年4月最終定稿并正式出版,前后歷時近13個月。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一書設置了綜述、市場體系篇、市場主體篇、市場制度篇、對外開放篇、風險防控篇、法治監管篇、黨的建設篇、展望共9篇19章,并附大事記、重要統計數據表格等,共計40萬字。作為一本以記錄史實為主的書籍,該書力求客觀、如實地系統梳理中國資本市場30年改革發展脈絡,重點反映3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近10年資本市場重大事件、重大改革舉措和重要統計數據等內容。
其中,綜述部分以突出重點的方式回顧了資本市場30年發展歷史,分析了資本市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力爭使讀者通過閱讀綜述就可以較完整地了解全書主體思想和核心內容;市場體系篇介紹了包括多層次股權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期貨及衍生品市場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發展和完善過程;市場主體篇總結了我國上市公司和掛牌公司、中介機構和機構投資者的發展情況;市場制度篇梳理了我國股票發行上市制度、再融資、并購重組和退市制度以及交易結算制度等基礎制度的設計和優化;對外開放篇從市場雙向開放、國際合作與交流等角度介紹了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的進程;風險防控篇總結了30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發生的典型風險事件及其處置過程,和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等內容;法治監管篇歸納了資本市場法治保障的完善、監管體系的建立和投資者保護等方面內容;黨的建設篇系統介紹了證監會系統在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和扎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方面的重要工作;展望部分分析當前形勢、機遇和挑戰,提出了資本市場未來的發展遠景。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