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近日發布的《2020全球癌癥報告》顯示,乳腺癌首次超越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新發病例數為226萬。
在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也居高不下,乳腺癌新發病例數年均30萬例,且呈現年輕化趨勢,約70%以上的乳腺癌病人仍然接受乳房切除手術。乳房再造是乳腺癌術后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與乳腺癌高發病率、高手術率相比,我國的乳房重建率卻極低。
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科主任醫師廖寧提供給第一財經記者的一組在全國一二線城市的70家乳腺中心調研數據顯示,乳腺癌全乳切除術后的重建率為11.69%。“上世紀90年代,在法國等一些歐洲發達國家中,乳房切除之后進行重建的比例已達到80%。”
乳房重建技術也經過了大量的樣本研究,現有的數據可以支持它的安全性,重建技術包括了假體植入、自體組織乳房重建等,乳房重建未來會往減少并發癥、早期重建、優化植入材料等方向發展。
之所以我國的乳房重建率低于發達國家,在廖寧看來,有幾大因素制約。“首先是乳房重建專業人才非常匱乏,當醫生不具備這樣的整形技術時,很難推動病人去做這樣的選擇,在沒有醫生指導下,絕大部分的女性是不會主動提及要進行乳房重建的;同時,我國的乳腺外科醫生與整形科醫生之間缺乏很好的合作協調關系,這也影響了乳房重建的推動。”另外,支付能力也在制約。“在前述發達國家中,患者進行乳房重建時,保險以及國家醫保可以覆蓋,但在我國,乳腺癌患者進行乳房重建的話需要自費,這是一筆很大的費用負擔。”廖寧說。
不過,部分商業保險機構已在探索相關商保支付方式。5月8日,鎂信健康宣布推出國內首個涵蓋乳房重建假體器械費用的保險產品。
“除此之外,醫患雙方對于重建安全性的認知不足,技術難度較高、人才培養周期長、團隊協作要求高導致的醫療資源不足以及支付能力問題,都制約著乳房重建手術的開展。”強生(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MENTOR公立業務負責人陳青葉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