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焦慮催生了一門經濟,它往往有更快的增長配速。
對現代人而言,睡一個好覺,正在成為奢侈之事。996盛行后的日夜無界、短視頻時間黑洞、以及以“雞娃”為代表的家庭教育壓力,都讓就寢時刻的“午夜電影院“異常精彩——人雖在床上靜躺,大腦卻還思想不息,最終,失眠攪混了無數個夜晚和白晝。
在尋找夢鄉的坎坷路上,冥想/助眠類APP越來越受青睞,已形成一個高ARPU值產業,在Data Bridge的數據中,這個曾經略顯小眾的賽道,目前已有90億美元的市場空間,是一個非常值得深研的新生態;同時,它也驗證了某條不成文的商業規律:在市場邊界廣闊、用戶價值豐滿的創新市場,大概率會有“水大魚大”的現象。
目前這條大魚是誰?SensorTower數據顯示,2019年冥想類APP的TOP10陣容中,頭籌Calm和居其次的Headspace共同吃下75.8%的總份額(前者0.92億美元,后者0.56億美元);來到2020年,疫情之影籠罩人心,曾一度有40%的美國成年人,表示遇到精神健康困境,Calm身上“馬太效應”更加鮮明。
據Tech Crunch報道,Calm每日下載量翻番,全球用戶突破1億,付費用戶突破400萬,這意味著,僅To C端就有近3億美元營收。在To B業務上,Calm已與林肯汽車、環球唱片、卡夫·亨氏等眾多大廠合作,另據Calm投資人—光速資本Nicole Quinn介紹,Calm已經覆蓋超過1000萬名員工,被作為身心健康管理“系統”。這些領銜全球的成績,讓Calm成為名副其實的巨鯨,但唯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馳騁全球的它,之前并未進軍中國這個超級市場。
不過,近期一款上線不久的助眠APP,引起了包括我們在內很多媒體的注意。也許隨著全球助眠市場的潛力釋放,中國3億失眠者終于引起Calm的興趣,這款全中文服務的APP——Ease,經過試用對比后發現,無論是界面設計還是音頻質量,都與Calm具有極高的趨同性,似乎正是Calm在中國的“國王之手”,揭示出Calm進軍中國的步伐已經邁出。
△ 兩者Logo均為連筆字風格,開屏語內容也一樣
這也難怪會引起媒體圈的討論。全球化巨頭對準中國市場定向發力,天然就是一則猛料,更何況還是Calm。要知道,Calm產品模式在北美得以驗證后,出海表現向來比較兇悍,在布局歐洲、日韓等全球市場過程中,幾乎都是野火燎原般的增長,如今站在全球人口基數最大的國家門口,故事力不言而喻。這個話題很值得深入寫一寫。
我們經過一番深研后,總結了幾處大家關注度較高、也較有探討價值的地方,也即:Calm能否將過往的出海表現力,復制在中國這一尚處啟明期的市場?那些已經初長成的本土同類APP,將和Ease形成哪種生態互補或對立?最后,從產品基因角度看,蝸牛、潮汐、Now等本土新貴,與這個Ease同屬一條賽道嗎?
1
大鯨入境
隨著Ease落地中國,Calm的商業命理,迎來非常戲劇化的一幕:一個是多年制霸全球冥想/助眠APP市場的“巨鯨”,另一個是人口基礎龐大、移動應用生態高度繁榮的新興市場“無冕王”,兩者若是一拍而和,很可能帶來一次生態地震,之所以做這個“預警”,是基于對Calm商業發育史的觀察。
就像快手從GIF制圖工具,演變成短視頻行業頂流之一,很多APP不會一上來就探準“商業化龍脈”。Alex Tew在創辦Calm之前,曾做出一個名叫“Do Nothing For 2 Minutes”的網站,要求用戶在電腦前靜坐2分鐘,想不到,竟獲得200多萬次日訪,Tew由此洞察到,人們放松身心的理念正在革新。他不久后便搭建了供用戶冥想、放松身心的網站,也即Calm.com。
后來,Alex將Calm定位進一步改為“改善用戶精神狀態、減壓助眠”,助眠由此列入核心功能,針對解決“缺少睡眠、睡眠質量低、難以入睡”等問題。
隨著全球化擴張,目前Calm的估值大于20億美元,在190個國家有超過1億用戶,有7種語言模式;此外,也拿過一些有牌面的獎項,例如2017年蘋果年度應用、2018年Google Play編輯精選,以及“世上最快樂的APP”。
那么,這幾個獎有何分量呢,就拿Google Play的編輯精選來說,其相當于Android應用商店的“奧斯卡”,評判點在于服務質量、出色的界面體驗、長期用戶熱衷度,以及創新度;很多APP喜歡花錢買通一些“光環”,但用戶總不能靠這個買通,所以攬獎難度不言而喻,能夠真實反饋APP的優劣。
當Calm游走在世界各國用戶的耳蝸,中國也悄然形成巨大的潛在市場。
2021年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報告,國內超過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18歲以上群體失眠率為38.2%。如此,Calm這一來自產業歷史深處的“巨鯨”,用Ease為載體入局中國,自然會催生充足的商業想象力,同時改變行業格局。
但入境之后,有一個首要問題需要Ease解決,也即如何面對用戶基礎龐大、群體屬性多元的中國市場?
這是一個關乎如何在大江大河中,找到正確游泳姿勢的話題,我認為,不妨先劃掉一些不夠理想的選項,如此更容易接近真相。
2
本土迷思
當我們拉近視角,聚焦國內,會發現冥想/助眠市場的龍頭之位,依然空置,沒有哪個品牌具有絕對統治力。曾有媒體分析,是受限于冥想文化養成不足,才跑不出Calm這種獨角獸,但下場勘察后發現,重頭原因是行業亂象勸退了用戶,以及產品力需要再升級。
首先,誘人的產業前景吸引了“追趕熱門”的玩家,市場魚目混珠。廣告植入、套路收費、“零消費零體驗”等設定,嚴重沖擊了行業風評,損害了用戶利益,尤其是套路收費APP,在有意無意間,便構成了“騙氪”局,以下有圖為證:
△ 來自用戶的憤慨
然后是定位模糊,變現企圖心較重。一些走向規模化的APP,功能觸點越來越密集,在助眠/冥想之外,更有占卜、讀書、勵志成長課、正念燃脂、商城等衍生服務。
其實這也不難懂,大家拼命往肚里塞東西,是希望流量變現最大化,通過挖掘或刺激更多需求,加速盈利。但是,這種不顧用戶核心痛點,一味讓商業模式先行的做法,會造成不小的認知負擔:就像逛超市一樣,兜轉很久才找到那款牛排。
從使用場景看,冥想/助眠是一個體驗型場景,APP就是牛排本身,而不是賣牛排的貨架,當用戶打開應用圖標起,產品沉浸就開始計時了,而上述這些充滿商業企圖心的按鈕,將沖垮用戶感知,制造干擾,使其無從建立長久忠誠度。
所以我認為,在冥想/助眠市場,許多時候舍就是得。
△功能觸點繁多的本土同類APP
接下來,我們回過頭看看Calm,在這些雷點上的表現如何?Ease是否進行了承接?不妨從Calm崛起時的背景聊起,因為你會發現,它同樣抓住了“天時”,但可貴之處在于:品行上并不浮躁。
2
取舍之法
隨著2013年美國抑郁病例增長33%,以及熱播劇中頻現“用冥想撫平焦慮”的片段,冥想迅速在大眾圈層普及,在2012年進軍心理健康的Calm,正好成為社會負面情緒的“泄洪口”之一。
但面對產業紅利,Calm給出的產品策略卻是:不專注于商業模式,而是專注于解決用戶痛點。
某種程度上,這是注重產品力的論調。
首先在營銷維度,Calm的投放落點就很“產品”。雖然也靠會員訂閱變現,但它很少撒錢給廣告商,而是選擇“自我貼金”。通過與巨星合作、跨界活動為品牌做增值,也即把錢花在用戶體驗上,然后沉淀影響力,是先內化再外化的模式。
例如與NBA巨星詹姆斯合作的音頻課、請來馬修·麥康納讀助眠故事等。有趣的是,這種IP化營銷打法,也相承到Ease身上,黃磊的睡前故事,宋洋、李立宏等人的配音作品,都被置于APP推薦頁,他們均是用戶認知度較高的“好聲線”,李立宏曾配音《舌尖上的中國》,而參加過四屆“向往的生活”的黃磊,與助眠服務場景也天然親和,他們都有助于Ease品牌感知的深化。
相比于Calm或Ease,習慣了白熱化競爭的國內廠商,卻更青睞先外化再內化,善用廣告攻勢。但它們錯誤理解了助眠市場的需求特征,還是搞“產品-硬核推廣-變現”,用戶可能因品牌曝光量而短期附著,但長期黏著需要優質的產品力,所以這個領域的名牌,往往是名氣與能力之和,遵循“產品-產品化推廣-變現”的路徑。
據市場調研,Calm的用戶增長主要來自親朋的口碑推薦,應用商店有150萬5-星評價,而國內某款同類產品90天留存率僅為3-5%,重視產品力的Calm,手里有著良性的品牌資產。
談及產品力,Calm也沒有跟風知識速成、一鍵完成式的設計,沒有為了迎合用戶,刻意矮化正確冥想所需的步驟和時間,體驗了一番發現,其指導有很高的科學溯源性,并且循序漸進,比如《7天助眠音頻項目》、《21天心情鎮定》等。Ease自然也跳不開這個理念,目前已經上線《7天壓力管理》、《7天睡眠改善》等多個系列音頻。
不難看出,Calm或者Ease,從產品理念到產品設計,都很有自己的一套東西,也正因如此,在功能供給上也沒有盲目出牌,只注重圓心——助眠,并且做得足夠深。
我們測評了一些同類APP后驚訝的發現:大家將“商業之圓”的覆蓋面積,劃得特別大,唯獨忽略了圓心。比如泛濫出現的睡眠監測功能,關注的已是睡后場景;付費占卜功能,似乎想用一番甜美的卦辭,消除失眠者對未來的焦慮,但這能解決實際問題嗎?只能更加錯誤引導用戶;還有更加神奇的緣分畫像,付費19.9元即可洞知前世今生緣,不再為此長夜難捱,簡直把助眠提升到玄學“高度”。
△ 這些衍生功能如同產品“牛皮癬”
此外,不知何時起,一些功能性APP紛紛玩起了社交,比如知乎的圈子,但“知識+社交”尚有一定融合度,“助眠+社交”就讓人疑惑了。目前,某牛睡眠已開通社區,界面很是微博化,對此不禁想發問:這種操作,難道想讓剛逃出微博時間黑洞的失眠者,重新變回精神小伙/姑娘嗎?
△ 牛睡眠的社區模塊
反觀Calm或Ease,只專注解決一個核心需求“幫助入眠”,而不是利用入眠需求,眉毛胡子一把抓,用旁生功能榨取錢包。在產品沉浸體驗上,它的風格打磨得很柔性,很有整體感,而不是以一種粗糲、多棱角的方式,去沖擊用戶感官。
首先是開屏頁,視覺上干凈純粹,似乎已隱隱準備好,接引你的入眠/冥想需求。
△ Calm和Ease的開屏頁效果圖
點擊進入助眠故事清單,頁面調性也很統一,并未畫風驟變。封面均以寧謐風格為主,每一張似乎都是擁抱夢鄉的“通行證”,讓耳蝸成為踱向美好平行世界的入口。相比同類本土APP,Calm/Ease的產品感知更加穩定、精準、恰當。
△ 注重調性如一
Ease的功能集中度也很高,就是為讓你入睡。而且,還是唯一強調人聲解決需求的App,黃磊的枕邊故事一打開,就找到了小時候躺在母親臂彎里,聽著故事安心入睡的感覺,音質很清晰,一看就是把錢花在了制作上。
△ Ease同時強調人聲與助眠內容的質量
還有個讓人嘉許的地方,Ease沒有任何廣告植入。不像某牛睡眠那樣,開啟曲目前還要觀看幾十秒廣告,這豈非逼著用戶產生焦慮?況且提神醒腦的視頻廣告,誰都不免為之精神一振。
△ 勁爆制作的產品廣告
也許,這就是取舍之法,只有拋開那些干擾項,才能讓身段更輕靈,更快攀爬至產業鏈上游。據報道,早在2019年3月,Calm就與三星達成合作,將專注力內容,整合進健康應用程序,成為了基礎設施,而獲得這種資質,需要對某個領域的執著和純粹。Ease如果也能一直守持“尊重用戶需求為根本”這一信條,會更容易聚集高忠誠度用戶,也即付費意愿較強的超級用戶。
3
幾點寄語
在中國移動應用市場,你會常常看到一種無奈的現象,不少本來還不錯的APP,會逐漸被數據報表、資本企圖所“腐化”,就像游戲里面的觸手怪,試圖用無數個觸須,把用戶的全部衍生需求都攬于己身,可如此一來,也就失去了清晰定位,畢竟不是每個APP都叫58同城或趕集網。
所以,Ease入局國內的助眠市場,將會帶來某種提醒,也即:作為一個追求實際效果的枕邊場景,其終局往往還是做需求聚焦,幫助用戶解決最根本的問題。這也是Calm發展近10年來,盡管跑到全球第一,也沒敢做“大而全”模式的原因。
其二,這個市場正在飛速發展,賺快錢者、套路收費者、追趕熱門者,幾乎是一抓一大把,希望Ease能夠穩住初心,把Calm多年來“舍就是得”的智慧應用好,做正確、長遠的商業化落地,不必執著一些與助眠無關的變現點,最終讓市場更有序一些。
最后,我們認為,Ease不太會與本土新貴,形成鮮明的生態對立,某種意義上,中國這個領域的賽道,還處于界定狀態,Ease的到來,只是會在流量賽點、變現賽點以外,重新提醒一下專業價值點,同時給到用戶更多選擇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闌夕。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