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市場的主要擔憂包括: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會對企業盈利能力帶來負面影響;原材料漲價引起通脹,進而傳導到消費品,使得貨幣政策易緊難松,從而對股市形成壓制。此外,“賣在5月”的魔咒似乎也已在美股市場應驗,不排除這可能導致國際資金因避險情緒而流出A股。 ]
[ 5月12日,北向資金凈流出4.28億元,本周累計凈流出11.1億元。 ]
進入5月,北向資金變得躊躇不前,5月至今(截至5月12日)凈流出5.45億元。4月下旬,北向資金進場抄底的消息還一度引發關注,當月北向資金單月凈買入金額達到了526億元,為今年以來單月最高。
究竟北向資金近期在擔心什么?5月12日,北向資金凈流出4.28億元,本周累計凈流出11.1億元。當晚公布的美國CPI數據同比增4.2%,預期3.6%,前值 2.6%,數據刷新十年新高。前一日公布的中國PPI數據亦超出市場預期。
從具體加倉方向看,北向資金對近期表現活躍的順周期板塊展現了濃厚興趣,鋼鐵、石化、煤炭等行業均獲得北向資金凈買入,但A股指數整體仍停滯不前。在這一階段,市場的主要擔憂包括: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會對企業盈利能力帶來負面影響;原材料漲價引起通脹,進而傳導到消費品,使得貨幣政策易緊難松,從而對股市形成壓制。此外,“賣在5月”的魔咒似乎也已在美股市場應驗,不排除這可能導致國際資金因避險情緒而流出A股。
國際市場演繹“賣在5月”
在美股市場,著名的“賣在5月”效應多數時候都曾應驗。其大意是說,當年11月到來年4月的回報通常高于當年5月到10月的回報。這個理論指出,夏季的半年里,人們“不在辦公室”或出門度假導致回報率較差。所以到冬季月份人們“回到辦公室”時回報率回升。因此,相對于冬季月份,夏季月份的回報率較低或為負值。近期,隨著近期通脹擔憂的攀升,國際市場波動不斷。
5月11日中國發布的PPI數據加深了市場的恐懼心理。PPI同比上漲6.8%,是2017年以來最高點。5月12日美國發布了CPI數據,數據更加令市場震驚——此前各界對美國4月核心CPI的普遍預測是環比增長0.3%,這是1999年以來首次超過0.2%,但結果竟是0.9%。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在CPI數據公布后跌幅擴大至1.5%。10年期美債收益率短線跳漲,現報1.65%。13日美國還將發布PPI數據。雖然美聯儲此前始終堅稱通脹的上升屬于暫時現象,然而面對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市場正在質疑這樣的觀點。
于是,本周美股明顯進入了拋售模式。周一先是科技股暴跌,去年的“牛市旗手”ARK旗下的旗艦基金ARKK重挫5.2%,該基金從年初的峰值已經累計回撤35%。周二拋售也延伸到了對經濟更為敏感的公司的股票,西方石油公司、美國石油公司和皇家加勒比等公司的股價盤中一度下跌3%以上。大型成長型公司的股價也大幅下跌,特斯拉在周一大跌7%后再度下挫1.88%。
那么A股有無“賣在5月”的問題?瑞銀證券A股策略分析師孟磊日前對記者表示,部分投資者開始思考是否需要在5月降低風險敞口。不過,從過去十年的數據來看,中國股指在過去十年并未在5月體現出明顯的季節性疲軟。
2011年以來,滬深300指數和MSCI中國指數在五月出現下跌的次數分別為4次和7次。兩者的平均回報分別為0和-2%,其中MSCI中國在2012年五月(全球市場下跌)和2019年5月(中美貿易摩擦升級)被外部沖擊所拖累。
但是,短期內,國際投資者仍在警惕一些潛在的負面因素——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可能推升通脹預期,進而加劇投資者對美聯儲貨幣收緊的擔憂;中國PPI可能進一步大幅反彈,對部分中下游企業的利潤率造成一定的壓力;5月利率債供給增加使國債收益率面臨上行風險。
A股5月依然偏向謹慎
總體看,股市在選擇方向,5月依然偏向謹慎。
若海外股市變盤,A股恐將調整。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對記者表示,美國經濟增速有望在二季度觸頂,美股盈利也將同步觸頂。這意味著從去年開始推動美股一路上漲的宏觀經濟和企業盈利將難以為繼,市場走勢面臨考驗;其次,拜登政府上臺的政策利好基本兌現,而政策利空正在途中。
拜登政府上臺后陸續推出近3萬億美元的紓困計劃、近萬億的基建計劃,推動股市持續走強,而即將推出的加稅計劃則是利空。最后,美股持續上漲后,估值風險加劇。當前標普500指數的預期市盈率是22倍,歷史均值是15倍。最后,從去年一季度至今標普500指數漲幅超過60%,但期間并未出現明顯的調整。投資者猶豫不安,不知是見好就收還是繼續持有。假如海外股市下跌,A股不太可能置身事外。
北向資金凈流出,境內資金增量也有限。受A股調整影響,前4個月基金發行“前高后低”,每月減半。1月新發行基金共5661.7億份額,2、3月份下滑到3101.5億和1553.1億份額。4月份A股震蕩,投資者更是持幣觀望,新發基金前三周下滑到368.6億份額,不足3月份的四分之一。
此外,一季度上市公司財務大幅改善,但市場反應平淡。吳照銀表示,根據2412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統計發現,一季度每股收益增長率中位數是61.9%,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增長率中位數分別是47.1%和72.4%。上市公司財務表現如此優秀,但股市反應平淡。市場明顯在猶豫,投資者在等待時機。
未來幾個月市場將進入企業盈利數據真空期。在4月政治局會議重申政策“不急轉彎”后,短期內或將缺乏進一步明確的政策指引。海外疫情方面,疫苗供給是否可以迅速提升、對各類病毒變異是否有效還有待觀察。這也是為何近期國際投資者仍主要超配材料、工業和可選消費等最具有盈利確定性的順周期板塊。其中,工業和可選消費一季度業績超出市場一致預期的幅度均居各板塊前三。瑞銀預計國內消費和出口仍將是拉動今年經濟反彈的主要動力。
投資配置應如何備戰通脹攀升?
眼下,市場最關心的問題仍在于,投資配置應該如何為通脹攀升做好準備?
事實上,在通脹上升時,雖然股市波動加劇,但投資股票實則變得更為重要。渣打中國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通脹上升的初期,價格上漲往往會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率和盈利能力。
具體而言,他表示,通脹預期上升,可通過預期現金流和貼現率這兩個因素,對資產價格產生不同的影響。通脹預期上升,可能提振名義現金流,尤其是在企業能夠將價格上漲轉嫁給終端用戶的情況下。然而,如果更高的通脹導致利率攀升,則未來現金流的現值可能下降,因為用來“貼現”此等現金流的利率攀升。市場預期全球經濟復蘇和通脹溫和攀升,支撐了增持股票的投資觀點。根據以往數據,增長和通脹雙雙攀升的環境對股票資產十分有利。
在這輪漲價潮下,企業的生存現狀也千差萬別,上游原材料相關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得到明顯改善,中游制造業中機械設備、建筑行業、輕工制造和汽車板塊受商品價格的影響較小,其毛利率水平也相對平穩。而與終端需求更為貼近的下游消費品行業的盈利能力則岀現下滑,典型的如紡服和家電行業,下游行業成本轉移能力偏弱。
除了配置受益的股票,王昕杰對認為另一種解決方案是將債券配置向“信用”資產(公司債和新興市場債券)傾斜,這些資產的收益相對不錯,期限較短,如發達市場高收益債,或有可轉債及亞洲美元債。這些信用債類別通常對增長預期的變化敏感,在增長改善的環境中應該會表現良好。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