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氤氳,貴陽依然以其本色迎人。
龍場,是王陽明先生龍場悟道的地方。五年前,第一次來采訪首屆企業家致良知(貴陽)論壇。是時,秋雨細密,山頭蔥蘢,貴陽弘道館內與會者端正論道的神情,給隨意而來的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時間和條件所限,直到論壇結束,也沒能到附近的玩易窩去看一下陽明先生的悟道之地。時隔五年,這次參加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主辦的《易經與企業哲學》開班儀式,與幾百名各地企業家一起相約,有備而來。
《易經與企業哲學》開班現場
玩易窩是陽明先生被貶到貴州龍場擔任驛丞時,因驛站破敗無處居住,就在龍場附近一座小孤山找到一處天然溶洞,地處今天的修文縣內。度盡劫波的陽明先生在此洞中讀《易》研《易》,并將之命名為“玩易窩”。
趕到修文縣的第二天上午,主辦方就引導企業家們參觀玩易窩。從會場到玩易窩驅車十幾分鐘。走進低矮潮濕,青苔滿布,水滴長落的洞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蜿蜒20多米。500年前的陽明先生就在此地完成了他人生的重大轉型,中國儒學的發展經孔孟之后也登上了一個劃時代的高峰。
玩易窩
2016年的貴陽之行,至今心中仍有隱隱追問:龍場悟道,陽明先生發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其實,對于魯鈍于我等在理解上仍然不夠融通,也不太解渴。是的,陽明先生那一夜打開了內心寶藏的大門,到底是怎樣具體的場景?
過去的幾年,記者職業的機緣,有機會讀陽明先生的年譜,學習陽明心學。陽明教育研究院倡導的“知行合一學習法”起了關鍵作用,其精髓就是讀原文、悟原理,明心凈心,以生命喚醒生命。如果以此體悟陽明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以下場景是不能忽視的:陽明先生在沒有到達龍場以前,已經選擇寬恕迫害他的太監劉瑾,在昭獄之中陽明先生不僅沒有怨恨而是開始了主動反省。帶著如此的起心動念經歷了千難萬險,龍場悟道的瞬間,其實已經就緒。在玩易窩,先生“自記榮辱得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陽明教育研究院的老師曾在陽明心學課堂特別提示:“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后面的幾句話對悟道的理解至關重要。“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從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不在絕境中倒下,就在絕境中站起,在瘴氣繚繞的山洞,37歲的陽明先生發現了圣賢心中的無盡寶藏,也打開了儒家思想恢宏大門。
在那夜以前和之后,玩易窩里面問《易》研《易》極有意義。悟道之前,開始從《易經》中找到安慰,陽明先生自謂:我與千古圣賢默契神合,怎么能把現在的處境視為困厄,哪怕終其身如此也無遺憾了。正因為從此中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才把此洞以玩易(反復研究)命名。當企業家們撫摸著先生撫摸過的巖壁,當大家在先生打坐休息的洞內沉思,當一些學員甚至走出洞外自發集體共讀《教條示龍場諸生》,由此,就不難理解主辦方將《易經與企業哲學》的開班儀式放在龍場的苦心,由此,就不難領悟言傳身教到境教乃至心教的中華文化之道。
玩易窩前共讀書
距離玩易窩三四公里外是”三人墳“。所謂“三人墳”,與其說是景點不如說是一個玩易窩的參照,一切與陽明先生有關。看到與會企業家們在墳前的靜默沉思,感觸強烈。這是一處容易被忽視的古跡,如此一個簡陋的墳頭,卻引來諸多企業家的端肅和深醒,是因大家感到了小我的無力與死亡。陽明先生來到龍場后,人煙稀少,一天看見一個吏目帶著兒子和一個仆人從京城而來去南邊上任,面帶憂郁之色。陽明先生想向他們打聽京城的情況,不料第二天去時三人已經離開住宿的地方走了,先生趕到時發現三人已經死在了路上,尸體也無人收殮,先生帶著兩個童子將三具尸體掩埋,并寫了一篇《瘞旅文》以記之。“三人墳”因之而聞名。現在讀《瘞旅文》,兩個童子對掩埋尸體面有難色,陽明先生對他們說的那一句:“吳與爾猶彼也!”讓童子淚如雨下。
那眼淚是聽懂了大我的眼淚。天地萬物一體之心那一刻已經篤實發軔。
一位企業家在在“三人墳”前說,他的企業前段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企業重組并購、高管離職,都讓他陷入了深深焦灼之中。“三人墳”前,他的自我剖析,對于小我的認識,大家有了難以言傳的覺察和體悟。只有超越小我,才能站起來,企業的困難距離陽明先生的苦難遠不能相比,只有從自己的身上尋找答案,找到自己深藏的力量,此言不虛。“在“三人墳”埋掉小我,在玩易窩激揚大我!”是幾百名企業家在《易經與企業哲學》開班儀式期間最大收獲。
三人墳
“其實,《易經》的密碼就是我們自己的這顆心。”陽明教育研究院創始人白立新老師在《易經與企業哲學》開班儀式上回答企業家學員時如是說。“夢想去做偉大的事情,首先要建設自己,否則即便我們有廣闊的機會,都會因我們心靈品質不夠而錯失良機。”
事實也是如此,通過玩易窩和“三人墳”的境教,大家需要避免“學習《易經》就是占卦”的誤區。白立新老師提醒企業家:最根本的哲學是走上王道,乃至圣道。2021年我們一起學習陽明心學、《易經》和《道德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陪伴各位一起去尋找那一條王道乃至于圣道,讓我們企業戰略不再偏航,讓我們的人生不再偏航。最根本的機制,就是確保企業哲學擲地有聲。所以,我們將在一百天的時間之內陪伴企業家建立各自的哲學手冊,確立出我們的價值判斷準則、決策標準、判斷依據,這就是使命引領、哲學護航、戰略創新、機制保障。
當然,問《易》是有前提的,端起心動念有很重要。陽明教育研究院倡導學習陽明心學、《易經》,首先都要段端正其心。通過問《易》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卦象,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一方面我們尊重《易經》所給我們的啟示,同時也不要被捆縛起來。圣賢思想是為了讓我們超越、讓我們成長。捆縛起來是我們自己不理解把自己捆起來,今天問《易》多了一個兇、少了一個兇,讓自己念念不忘,我們要學會超越它。所有的對我們都是提醒,只有成長這條路。兇,表明我們以前做得不對,我們要及時反省。吉,表明我們走在了正確的路上,我們繼續前行。所以,當我們有這么一個心態的時候,我們隨時都在建設自己,我們活在自己的心上,而不是活在卦辭幾個吉、兇、悔、吝的字上。
《易經與企業哲學》
分享現場,一位企業家在發自肺腑的說:“突然明白,我們那個時候都考慮自己,考慮自己的小家庭,真正上市的意思是變成公眾的。比如說我們的產品上市,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是說明我這個產品對社會有用,我要更多用我的產品來服務于社會。但是其實我的心是沒有的,我們上完市卻沒有服務社會之心,沒有成就社會之心,沒有把服務民眾、成就社會作為一種榮耀,而是把上市作為證明了自己。今天《易經與企業哲學》的啟示,正逢其時!”
另一位企業家感慨,我過去報了許多商學院充電,而中華文化之道,從沒有觸摸到,術是重要的,只有術而沒有道,很難解決當下企業家的痛點和方向。在龍場更確信無疑,中華文化的精髓就是企業家以社會責任為核心的企業家精神的內生動力。
瞬間,我記起了五年前,首屆論壇陽明教育研究院老師在同樣的現場回答東西文化比較時說的話。在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墓志銘上:“有兩種東西,思考越是深沉,心中的敬畏越是持久,一個是頭頂上浩瀚的星空,一個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它們向我印證上帝既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陽明先生講得天理,既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這就叫天人合一。有了這么一個天人合一,大家才能體會到《易經》的深邃玄妙,就在于《易經》是天理的呈現,而天理在哪里呢?天理就是我們的良知。所以,我們良知的起心動念和天理吻合,就通過《易經》呈現出來。
所以,當我們越是真誠、至誠無息的時候,我們越能聽懂自己內心的聲音,越能和天理吻合。所以,我們時時提醒自己,自己的格局境界越來越高,逐漸地實現心明眼亮,每個人心中的理想才會變成現實。
是的,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企業家們現場發自內心的約定。
與祖國同頻共振。企業家們成為當天龍場心明眼亮、立下大志的一群。
順著大道,堂堂正正走下去。不就是陽明先生龍場悟道給當代企業家的啟示嗎?然而僅僅乍見之歡的感悟絕不是學習中華文化的目的。路徑與功夫,大道與寶藏,陽明先生隔空五百多年已昭示后人。
貴陽,龍場,生命的藍海。班車、高鐵和機場,眾多企業家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我和他們一樣,懷揣著的已不僅是對功課的修習,而是自信的走在中華文化的大道上。(資深媒體人,張大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