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懷疑媽媽的愛,也很少有人說媽媽是可有可無的。在我的觀察里,人在幼小的時候依賴媽媽,到了年邁的時候甚至會更加思念媽媽。但是,我是說但是哦,有很多媽媽可能管得太多、太久、太緊、太自我了,以至于有媽的孩子找不到自己在哪里了,形成了不少“媽寶男”“媽寶女”,以至于“我媽說不行”或者“我媽還沒說”就不知道選啥、想啥和做啥了。母親節,我很想和大家探討下是不是可以有比“我媽”更好一點的母親。
培養孩子的主見
不管媽媽有多愛孩子,其實我們是孩子的肥料。不管我們多么有見解,你的孩子沒有自己的見解就是你的過錯。我們所處的時代,新一代有了更多的途徑、方法與能力習得知識;現在的社交與學習方法也讓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擴展見識的機會;大家已經對于遙遠的地方與事物有了自然的接觸與興趣;科學知識的開放與可觸及程度也大大提高。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在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見識機會的時候,多在乎培養他們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選擇,在乎他們要不要、選不選、為何要和為何不要、為何選和為何不選,推動他們在“都可以”“隨便”“無所謂”“大家說吧”的時候有自己的聲音、主意和選項,而且還要盡可能去動手、嘗試、總結、提煉、優化。有主見的孩子在職業上、領導力上、生活能力上才會成就健全健康的卓越人格,而且很多時候他們有能力挑戰“我媽”的要求,與師長和前輩有商量的能力。
接受孩子不如你的預期
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做公務員、做老師、做醫生、做投資、做一大堆差不多其他父母都自以為是地認為有前途的事情,我們不說這些事情是否真的很有前途,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些事情不是孩子自己熱愛的、自己選擇的、自己有興趣專研的,他們大概率只會是這些領域平庸混日子之輩,也大概率是后來把自己沒有成就感與幸福感甩鍋給“我媽”的臥槽一族。不少媽媽要幫孩子選學校、選擇專業、選擇去玩的地點、決定業余時間能不能玩游戲、看不看電影、日記上記了啥、和誰在QQ。母親不是不能給孩子以建議甚至要求,而更重要的是在提出建議的時候要有一定客觀的理由而不是“我是你媽還會害你”,更不能只是“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聽他的反饋,給他嘗試的機會,因為今天有很多事情可能是你作為母親還不如他知道得多的,如果只要求孩子在你認知或允許的圈子里活動,他可能就與他的同齡圈疏離了。重要的是,我們的預期與孩子的努力方向有交集很好,但更好的是鼓勵孩子有自己的預期,甚至這些預期不在我們原來所在的預期內。
給孩子的好奇留空間
第一位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很小就幻想做宇航員,我國前空軍司令王海小時候就想象自己能駕機上天,孩子的好奇孕育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專研與前進的動力,有自我驅動機制的孩子不僅不那么需要管教,而且會成為更有方向的帶領者。在萬千事情中,唯獨某樣事情吸引他;在各種各樣的誘惑里,唯獨某個事物聚焦了他的興趣。這樣的動力比“我媽說”好使喚多了,但可能和老師要求、家長要求有距離,而且很多事情可能與媽媽的理解力還有沖突:昆蟲、細菌、行星、永動機、數數、編程、給動物看病等等,這些能當飯吃么?這些會有前途么?孩子的好奇與家長所謂的“前途”可能不在一個節拍上,給好奇留空間的家長才最有可能保留了自己孩子生動精彩的一面。
容忍孩子的獨特
沒有一個孩子是LOSER,除非你只用考試衡量他。他可能愛觀察,他可能愛說話,他可能喜歡畫畫,他也可能愛運動,他可能喜歡與動物對話,他也可能愛琢磨天地云霞,有的孩子平衡性好,有的孩子反應快,有的孩子擅長抽象思維,也有的孩子形象思維發達,有的孩子愛搬磚頭,有的孩子喜歡做手工。無論是閉眼默想還是動手搬磚,在孩子層面上有任何一樣都是寶貴的。考試已經成了學校的專業,母親和家長要留意自己孩子的特長,鼓勵和肯定這樣的特長,協助和引導介入與這樣特長相關的故事、知識和使用場景。一個社區清一色的只會背書的孩子,與各有特長的孩子比起來,我們自然就會明白考試好也許是知識界的地板,而保留獨特才是每個孩子的天空,媽媽別讓孩子考趴而是要讓孩子站起來或者跳起來夠他的特色。
與孩子同行
不需要說的是很多家長已經在和孩子一起做作業。而需要說的是,少小的孩子,需要媽媽就著繪本親子共讀;大一點的孩子,媽媽就可能需要和孩子一起玩游戲;更大一點,可能需要一起旅行或者觀賞戲劇;學校也許應該發展一點不一樣的家長會,讓家長、老師、孩子們一起互動。同行,才能培養更多的共同語言、共同情感、共同體感受。并非親子天生就自然長期親近的,是同行的感受加強了親近感和不斷的親近感。如果說,以往我們習慣了在和孩子一起的時候是在教孩子,而現在我們也要習慣向孩子學習,或者與孩子互動學習。
為孩子設定明規則
我們需要為孩子設定一些規則:碰到大人要禮貌地稱呼和說你好,離開的時候要禮貌地告別;陌生人送的東西要謝絕;出去和同學做作業要告訴大人并且定期保持聯系;朋友之間有不同意見要盡量溝通不能罵人打人;有人碰自己私密的地方要報告老師和家長;看到壞人搶東西報告警察叔叔等等。規則是一種知識,儲存在孩子的腦海里;規則也是一種行動模式,培養成孩子的行為習慣;規則也是一種傳播方式,成為孩子朋友圈的通行模式。
不管媽媽多么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其實不是另外一個你自己。我們看到孩子如自己所愿當然覺得舒心,但最棒的還是培育出也許與自己很不一樣但擁有自己的幸福與成就的孩子。如果你現在有不只一個孩子,你就有可能看到都是你生的他們也可能如此不同,正如爭奇斗艷的花兒各有自己的姿色與芬芳。
袁文回顧:
一口氣讀完印度血淚史,老慘了
直,是不是一種好的表達方式
隨行是一種快速的學習方法
謝謝您約翰,你提醒了中國人未來可知
青年,走出來,走進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