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ID:caimao_shuangquan)
前幾天,貓哥在抖音上刷到了個挺有意思的視頻。
講的是啥呢?主要是最近大宗商品漲價的事。按照博主「鄧碧蘿小腰總」的說法,咱們為了滿足國內對銅鐵礦等原材料的需求,可能要多花幾萬億人民幣去進口。
為啥呢?
大漲價!
原因也很簡單,疫情一來,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各大經濟體就爭先恐后地放水,紛紛開始無底線印鈔,洶涌的熱錢嘩啦啦地就涌進了股市、房市和商品市場。
錢印得差不多了,中美歐又紛紛搞出了疫苗。
這下好了,趕緊復工掙錢吧,復產都需要原材料,于是礦石、鋼材等等被大搶,就這么折騰了一年多的時間,國際市場上各類原材料的價格那是止不住的瘋漲。
熱卷、螺紋鋼、鐵礦、焦煤、動力煤幾乎都漲上了天,礦區一天調整三次價格才能跟上行情,大煉鋼鐵必須的鐵礦石價格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半年漲價89%,連商品交易所都坐不住了,接連站出來發了好幾篇公告提示市場風險。
照這個架勢發展下去的話,原材料漲價勢必會向消費端傳導,搞不好就會弄出一波全球性的大通脹,可美聯儲偏偏就不敢加息,可能是嫌收割的還不夠徹底。
本來呢,美國財長耶倫還試探著放出過一點口風,說經濟過熱不能無動于衷、利率可能會溫和上升,但緊接著糟糕的經濟數據和美股的波動就逼得她改了口——我不是、我沒說!
現如今美股已然成了華爾街甚至白宮里大佬們的身家性命,哪怕大家都知道泡沫最后一定會爆掉,但誰也不敢做那個刺破泡沫的人。
不過對那些資源出口國來說,這倒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好事——他們能在大宗商品的牛市中躺著數錢,最起碼澳大利亞就是這么想的。
說起澳大利亞這個國家,不少人還真挺無奈的。
咱們之前聊過,他們是典型的老天爺賞飯,憑借著得天獨厚的位置和環境,靠賣礦石、搞移民賺了咱們不少錢。
按照正常人的邏輯,經濟密切聯系的雙方應該是和氣生財的伙伴了吧?可他們偏偏又特別擰巴,面對中國的時候,簡直跟精神分裂差不多。
普通的澳國民眾殺傷力有限,但挑事的熱情一點都不少:本來他們就歧視華裔,疫情期間更是變本加厲,不光在公交地鐵上打人的、還去別人家門口噴漆的,一點素質沒有。
做事更絕的是打民粹牌的政客,翻臉的速度堪比翻書。
今年4月份,他們的聯邦國會直接把咱們跟澳大利亞維州簽好的協議給撕了。差不多同一時間,維州那個對華友好的州長還莫名其妙在家里摔斷了脊椎,想當蹊蹺。
沒過多久,更絕的來了。
之前他們國防部辦公室被爆出來一起“強奸丑聞”,國事重地,結果這群人硬生生在里面搞出了個大新聞,實在是聞所未聞。
等到前任防長引咎辭職后,他們干脆選上來一個叫彼得·達頓的大嘴巴。不知道是不是新官上任發了燒,這位前陣子甚至揚言要出動軍事力量配合美國行動,對華態度那是相當強硬了。
等到了5月份,這伙人又盯上了中國企業之前簽好的達爾文港租借協議,十之八九又動起了毀約、不退錢的心思。
咱們當然不示弱,其實從去年開始,就對澳洲的各類商品出臺了不少制裁措施。牛肉、紅酒、大麥和煤炭,這些玩意都比較好替代,所以動起刀來不算肉疼。
但2020這一整年下來,澳洲的對華出口額還是漲了不少。
問題出在哪呢?鐵礦石。
就靠這一個單品,今年第一季度,澳大利亞就從中國掙了2170億,每天30多億,那時候漲價幅度還不大,后來澳大利亞人一看需求旺盛就開始預測了——如果價格能到160美元/噸,他們每天可以從中國賺38億元。
那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呢?
周三大商所最活躍的鐵礦石期貨合約(9月交割)價格創新高,超過210美元/噸,周四大跌,但也在200美元/噸左右,如果這價格能維持,他們一天能從中國拿走47億。
這到底是為啥呢?真沒辦法嗎?
其實原因有兩個。
1、咱們的鐵礦石資源跟石油一樣很難完全自給自足。
國內大多是含鐵量不太出眾的貧鐵礦,富鐵礦存量有限、開采起來成本也比較高,在品相優良、儲量豐富的澳洲鐵礦石面前沒啥競爭力。
2、需求又太強大。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本來穩增長就得靠固投、基建,基建要用鋼、煉鋼要用礦,所以每年都要從澳大利亞進口不少鐵礦石。
去年,為了買鐵礦石花費了整整6000億人民幣,相當于山東省的地方財政收入,而上海的財政收入,也不過7000億。
最糟心的是,盡管咱們是澳洲的大客戶,但在交易價格上卻一直說了不算。
雖說咱們鋼鐵巨頭不少,也有一致對外的行業協會,但受限于松散的產能布局,所以中國一直沒能拿到鐵礦石的定價權,從2015年到現在,鐵礦石的價格漲了4倍。
加上在這么多年的貿易過程中,國內也聚集了一些跟澳洲“礦山”綁在一起的利益群體,在“內鬼”的阻撓下,十幾年來多花了好幾千億冤枉錢。(戳鏈接閱讀)
各種原因湊到一起,就形成了如今這個糟糕的局面,實在是令人唏噓。
無奈之下,咱們也不得不采取針鋒相對的行動。
5月6日,發改委就宣布無限期暫停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的一切活動,態度很清晰了。
當然,根本的辦法是解決對澳洲鐵礦石的依賴。
有替代方案嗎?
還是有一些的。
其次是海外收購,比如說在西非幾內亞,就有個叫西芒杜的鐵礦,這個礦不光有鋁土礦,還有儲量豐富的鐵礦石,據說項目總資源量可能高達50億噸。前些年有個叫“贏聯盟”的組織拿到了這片礦的開采開發權。
而在“贏聯盟”的背后,站著中國魏橋集團、中國煙臺港集團、中國鋁業(601600,股吧)和寶武集團。
但這些方案都存在很多的不可控性,最根本的,還是得多練練內功。
比如煉鋼的原料,除了鐵礦石還有廢鋼,可是因為各種原因,咱們的廢鋼一直沒用起來,現在逼著不得不搞升級了。
說起來,咱們的鋼鐵行業還是有點尷尬的,雖說產量獨步天下,但利潤有限,關鍵耗能和排放還都很高。
一邊是國內鋼廠拼了命地生產推高鐵礦石進口,一邊是依靠出口退稅下拼了命地壓低出口價格,有點“大進大出”、吃力不討好的味道。
現在定的大方向就是限產+升級。
其實在經濟過熱和產能過剩的那些年里,比如03年、07年以及13年前后,咱們都有過類似的操作。相比較而言,這一次的力度可能更大、態度也更堅決。因為容易的錢、快錢已經掙完了,老路越來越不好走,逼著大家搞點創新了。
前陣子咱們還取消了部分鋼鐵產品的出口退稅,要么漲價、要么升級,總之是不再鼓勵出口這種附加值相對較低的低端產品了。
代價肯定不小,但有些事,真的不能再拖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大貓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