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探索與學習人文藝術、歷史自然的最佳課堂。 可以對孩子從智力、文化素養對孩子進行綜合培養。并讓孩子學習思維、學習探究,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開展學習。假日博物館,在校園建設“貓館長博物實驗室”,讓博物館“觸手可及”。
假日博物館是如何把博物館“搬進”中小學校園的?
在多年的博物館教育教學探索過程中,假日博物館發現博物館進校園教育當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與現行課程體系的銜接問題;二是涉及知識領域較為狹窄的問題。這兩大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博物館教育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博物館進校園的全面展開。
針對這兩大問題,假日博物館做了多方的調研,在經過多輪測試、打磨之后,一套“1+1+X”解決方案逐漸成型。即:
貓館長·博物實驗室和貓館長·博物大課堂相互結合,利用原創展覽、專題教育、互動學習、沉浸體驗等形式,創新并拓寬博物館校內教育的形式,增強校內博物館教育的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
貓館長·博物大課堂包含三部分,一是云上博物——館校連接、線上導覽。假日博物館針對博物館、學校兩方做了大量教育需求挖掘,結合兩者的共同需求研發出一套連結博物館和學校的直播平臺,運用直播、VR、遠程沉浸式展示等技術手段,實現博物館在教室的“云導賞”,讓同學們足不出戶便可參觀博物館。
二是貓館長大課堂系列課程。以當代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指導方向,結合博物學教育的使命,針對學生基本技能、核心競爭力、核心能力都拆解出具體的目標,開發出文物與歷史、藝術與美育、自然與科學三大系列課程。
三是博物引擎。為了充分運用博物館的資源,有效地拓展、拓寬學校博物館教育的內容,讓更多的博物館資源為促進學校教育服務。假日博物館推出了一套可持續更新的線上資料數據庫,老師及學生可以通過資料庫查詢和選擇自助課程。
這三部分,都是為了促進博物館資源更好地滿足學校的教學及學習需求。
而“X”,是為了能夠無限拓展、最大化促進博物館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拓展,假日博物館在研發系統時,充分結合了博物館教育的各種場景需求。該系統不僅僅可用于學校博物館教育,還能夠適用于博物館的現場教育或其他場景教育需要。比如,博物館借助平臺,除了有效觸達學校,還可以用于博物館日常線上直播等。多種應用模塊化可選組合,可輕松適用于流動博物館、博物館下鄉等場景。比如,通過VR展館+好奇空間,可適用于流動博物館,VR展館+遠程直播,可用于博物館下鄉,社區博物館教育等。
假日博物館“1+1+X”的模式,為館校合作各方在思路探索上起到了示范作用,也為館校合作提供了借鑒經驗。
貓館長博物實驗室“長”什么樣?
假日博物館創始人沈魚介紹,主要包含五大互動體系:VR展館,運用VR等科技手段,以開展校園專題展覽;全息寶盒,以全息主體展陳入手,通過主題活動,增長博物館學習效果;數智大屏,利用云技術,力求構建博物研學資源網絡;好奇空間,借助專題實踐的運營,發揮實踐育人作用;博物之窗,以專題運營的方式,拓展校園專題展覽形式。
“VR展館”配合整體場景設計和獨有的沉浸式體驗,將整個校園博物空間打造為一個內容豐富的VR博物館,學生身在校園,便可身臨其境般瀏覽各大博物館。
“全息寶盒”將博物館里的寶藏以全息影像模型的方式360度呈現在學生眼前,將博物館、以及博物館的專題展覽“搬進”校園。通過全息寶盒的多種互動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興趣。
“數智大屏”內嵌博物教學資源庫,從文物、學科等多個維度,以圖文、音視頻、3D等多種方式,立體化展現相關信息,針對不同教學場景,提供多種展示和互動方案。數據庫持續更新,將逐步在校園構建一個博物泛知識圖譜。
“好奇空間”基于博物館的起源“好奇柜”設計,每個好奇柜展現獨有的打開方式,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近距離觀察文物的細節,增強互動性和參與感,在探究中獲得更多體驗。
“博物之窗”綜合博物學的各大分支,選取東西方自然和人文發展的精華代表,以主題展陳的形式分6個窗口分別展示,引導學生打破學科界限,增強邏輯思維,以博物學的角度認識和思考世界。
假日博物館充分利用新技術、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打造的體系化校園博物館教育教學方案,對博物館資源與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有助于館校合作長效機制的建設。也給學校和博物館等館校合作中的各個主體提供了案例借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