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2021年最激動人心的大戲,不是《你好,李煥英》也不是《哥斯拉大戰金剛》,而是我們的基金大盤……
時值四月,花都開了,基金還是滿屏飄綠。
很多網友調侃說,本想指望理財增加收入,沒想到成了最大的支出。
基金的動蕩讓人們感覺到了生活的危機性,或許我們可以借此機會,理智地審視一下自己:
如果各位從今天開始失業,你手頭的資產能夠在維持生活質量的情況下消耗多久?
你究竟是在理財,
還是在投機取巧?
在很多人眼中,花錢,是理財的反義詞。
日本超人氣MBA導師野口真人在他的書《學會花錢》里提到,真正會花錢,是讓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變成未來的財富。
說到花錢,巴菲特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會花錢的人了。
1989年春天,他曾經用每股5.22美元的價格買了10.2億可口可樂的股票。2014年,可口可樂每股價格漲到了42美元,是巴菲特最初投資時的8倍。
要知道,巴菲特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會花錢的意識了。
他在5歲的時候第一次喝到了可口可樂,之后不久,他就用 25美分批發來6罐可口可樂,然后以一罐5美分的價錢轉賣出去。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奇才。但是,毋庸置疑,每個人都想成為巴菲特。
很多人夢想一夜暴富,他們認為巴菲特之所以成為巴菲特,是因為他的天賦和運氣,而忽略了巴菲特為投資理財所付出的努力。
于是,一旦有所謂的“機會”來臨,他們也想碰碰運氣,花錢試試自己有沒有成為巴菲特的可能。
這是投機,是賭博,不是投資,更不算“會花錢”。
只有具備了財商才會有理財的意識和習慣,才能有底氣面對未來和現在的所有風險。否則,就只能成為月光、負債、工作幾年仍然存款為0的隱性貧困人口。
關于理財,沒錢可以賺、可以攢,沒有投資頭腦可以學習,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地把控自我和風險,那就難辦了。
01
對自我的把控
把控自我,說白了,就是做到自律,學會享受延遲快樂的滿足感。從現在起,存錢,控制消費,學習投資理財知識,雖然這對你來說可能并非易事。當然,世界上容易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逛街購物、吃東西、追劇……這些事情不僅容易而且能給你帶來快樂。但是,多享受一分這些容易且快樂的事情,未來你面對風險的困難也就多一分。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合理地消費,適度地儲蓄,智慧地理財,真的沒那么痛苦,總好過未來生活的拮據和無助。
斯坦福大學的沃特·邁克爾博士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自制力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
每個接受實驗的孩子都會得到一塊棉花糖和一個搖鈴,然后實驗者離開。如果孩子想吃這塊棉花糖,就搖鈴,實驗者會馬上回來,這時孩子就可以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如果孩子能忍住不吃,一直等到實驗者自己回來,他就可以吃到兩塊棉花糖。
大多數孩子都沒能忍住誘惑,等不及實驗者自己回來就吃掉了那塊棉花糖。只有30%左右的孩子拼命忍住誘惑,最終吃到了兩塊棉花糖。
后續的跟蹤實驗研究表明,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他們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而且,從整體來看,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更高。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如果你能抵制住那些即時的快樂,控制住自己享受短暫快樂的欲望,比如沖動消費,那么在長遠的未來,你會擁有更多的“棉花糖”。
更重要的是,你也能更有底氣面對和抵御未來的未知風險,生活得更美好。
02
對風險的把控
關于風險的把控,你可能會說,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未來的風險都是難以預知的,不是我們想把控就能把控得了的。
放棄對風險的把控,基本等于靠天吃飯,或者靠運氣理財。這樣的人往往花錢不做計劃,理財只會跟風。如果你手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存款,說明你已經具備了原始資本,把原始資本拿去投資理財,讓錢生錢,實現“睡后收入”,才是快速積累財富的有效方式。
投資理財的風險不可能一點也沒有,但是我們多學習一些理財知識,提高自己的財商,就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判斷一個企業未來的升值空間,把控一些能規避的風險。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危機當前,沒有什么能獨善其身,美股、黃金、原油、比特幣全線殺跌,所有人猝不及防,投資市場一片哀鴻。尤其是比特幣,在短短半小時內,很多投資者少則損失數萬元,多則可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
曾經的比特幣首富李笑來也在直播中說,比特幣不能買,都是騙局。
投資理財本就是一個需要日常積累外加反復摸索實踐的過程。腳踏實地地學習理財知識,反復實踐,總結經驗,坦然地承擔風險,這才是理財的奧義所在。
樹立正確的財富意識,提升自己的財商,增加收入、實現資產保值增值都不是夢想。手里有錢,這才是安全感的根本所在。
暢銷書作者小野推出全新硬核生活態度力作《改變人生的綜合免疫力》,從健康、財富、情緒、自我管理等多維度打造終身受用的硬實力,讓你更深入理解現在、預見未來,成為永遠不被淘汰的人。
*部分圖片來源于微博,轉載請注明以上版權信息。
戳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