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是第45個國際博物館日。根據此前國際博物館協會公布的信息,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
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我國博物館數量和游覽人次均有上升。其中博物館數量從2015年的4,626家變成了2019年的5,535家。在游覽人次上,2019年,我國博物館參觀人數達到了12.27億人次,比五年前上漲了57%。
當下,“文博熱”的浪潮吸引著數以億計的人們重新走進博物館。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頻頻出圈的故宮文化。
作為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故宮有著全國最多的藏品、最多的珍貴文物和最高的客流量。近年來,伴隨著有趣的文創產品、豐富的文化活動、層出不窮的跨界合作,故宮給我們的印象仿佛更加的年輕鮮活。
天眼查數據研究院通過梳理數據發現,故宮對其IP的打造可以清晰地從它歷年的商標申請情況中窺見一斑。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25日,據不完全統計,故宮博物院共申請了384個文字商標,其對外投資企業(包含直接或間接持股)共申請了660個文字商標。
如果將5年看作一個節點可以發現,故宮博物院及其對外投資企業申請的所有文字商標中,76%都是申請于近5年。
具體來看,故宮早期申請的商標大多與自己的名字有關。如故宮博物院申請過最多的商標是“紫禁城”,共有56個,先后兩批分別注冊于2007年和2013年。其余較早注冊的商標也大多離不開“故宮”和“紫禁城”這兩個關鍵詞,其中不少只是細節的區別。
近幾年的與故宮相關的商標則明顯活潑很多。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我喜歡這宮里的世界”、“紫禁御喵房”、“殿前帶爪侍衛”、“朕在悅讀”……許多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創元素均被記錄在冊。
這一趨勢與故宮文創的發展歷程是吻合的。玉淵雜譚的文章中曾指出,2013年故宮第一次面向公眾征集文化產品創意,舉辦了以“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為主題的文創設計大賽。從此以往的6年多,故宮一直在不斷守正創新,引領著中國傳統文化一次次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博物館熱”興起的背后,形形色色的文創形式成為了讓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走進千家萬戶的重要載體。而文創產業,也在人們對“文博”的興趣日漸強烈的過程中蓬勃發展起來。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28.7萬家文創相關企業。從注冊趨勢上看,近年來我國文創相關企業年注冊量持續走高,增速已經連續7年穩定在40%以上。
博物館記載著古老國家的歷史發展。而隨著各種文創、聯名和網絡IP源源不斷的推出,讓承載著深厚文化的博物館擁有了“接地氣”的現代氣息。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