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復蘇和發展路徑逐步呈現K型分化的趨勢,2021年以來A股市場進入震蕩期,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5月18日晚,著名經濟學家、行業研究領袖李迅雷與東方港灣董事長、投資大師但斌,共同探討未來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有哪些新趨勢,我們應該如何深刻理解和應對正在到來的這些趨勢,存量經濟時代,人口、收入、產業、企業領域的分化對于投資結構和投資機會將產生哪些重要影響,如何在實際中踐行價值投資的理念,把握獲得高收益的機會等。
李迅雷
以下是李迅雷在XXXX媒體與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團聯合舉辦的“著名經濟學家李迅雷對話投資大師但斌:分化時代的投資邏輯——從《趨勢的力量》到《時間的玫瑰》”主題直播活動上,發表題為《趨勢的力量:分化時代資產配置的邏輯與策略》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原文:
商品過剩、貨幣過剩與資產過剩:每一次從短缺到過剩都隱含著巨大的機會
這張牧馬人圖案的人民幣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發的第一套人民幣,面值是一萬塊錢。1949年剛解放時通脹非常厲害,一年的通脹指數漲了91倍。這個時候貨幣貶值太厲害,國家準備發行第二套人民幣。然后拿第一套人民幣去換,一萬塊錢換一塊錢。到后來第三套,第四套,這個一塊錢還是一塊錢,相對來講比較穩定。如果那個時候不換新幣而是壓箱底會有什么結果呢?這張一萬塊錢面值的第一套人民幣如果是品質完好沒有破損的,它的現值是160萬。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40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得原來短缺的東西變得過剩了。然而每一次從短缺到過剩的過程都隱含著巨大的機會。商品總會從短缺到過剩,比如2000年以后商品就過剩了,取而代之的是資產短缺。所以如果在2000年之前能夠大量配置資產,不管是權益類資產還是房地產,后來的增值都是非常巨大的。
我曾寫過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把錢埋在哪里才能不貶值》,觀點就是如前所述,即在商品短缺時代,紙幣壓箱底也比存銀行好。第二篇文章是《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第二篇的核心觀點是,假設2006年前后有大量的錢可以用來消費和購買商品時,應該去配置資產,如果沒有那么多錢就應該加杠桿去買資產,比如房地產、權益類資產,這就是買自己買不起東西。第三篇是《買自己買不到的東西》。40年前我們很難想到中國能夠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貨幣總量能夠超過美國加上日本的總和。貨幣膨脹至今,我們的貨幣和資產都過剩了,這個時候就不能買自己買不起東西,而是應該買自己買不到的東西了。比如買核心地段的資產,買有民族品牌類的商品所對應的股權,買擁有非常核心技術、專利等技術領先企業的股權。此外,青春是買不到的,所以現在醫美產品和美容行業很繁榮。望子成龍是中華民族的普遍理念,所以教育培訓產業很發達。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能夠延年益壽,治療癌癥、心血管病的藥品就是人們最大的需求。
在總量過剩的情況下總是會存在結構性的短缺,這就是我在《趨勢的力量——分化時代的投資邏輯》中所講到的機會所在。
大類資產配置:增量資產將流向權益、基金、債券
過去大家配置資產的時候基本都是配置房地產,20年的房市走高使得大家認為買房子是只賺不賠的,但這樣的趨勢還會一直持續下去嗎?未來居民家庭的資產結構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中國居民把太多的資產配置在房地產上,權益類資產在整個居民家庭的資產配置比例中只有2%。但即使只有2%的資產,中國的股市也已經成為全球第二了。如果中國居民的權益類資產配置能夠提高到10%,即股市市值規模增加四倍,那么我們的市場前景和規模將會更好更大,我們的優質資產與核心資產的估值水平還會有提升空間,所以我們要看到這個趨勢。中國的整個政策環境也是支持資本市場做強做大,支持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
存量經濟主導下投資的三大思維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漫長的高增長后經濟增速自然就放緩了,增量對存量的影響越來越小,今后中國將會步入一個存量經濟主導的時代,具有三大特征:強者恒強,此消彼長,優勝劣汰。強者恒強也就是資產配置上要抓大放小、重高端輕低端。此消彼長就是考慮怎么切分“蛋糕”,投資者應該去配置那些能夠切到更多“蛋糕”的資產,要選擇好的賽道,選擇好的行業,選擇好的公司。優勝劣汰意味著躺著賺錢時代結束了,躺著中槍的幾率大了,市場發生深刻的變化。
權益資產配置的六大策略
資產配置策略之一:布局大消費。過去中國經濟主要靠投資來拉動,未來肯定要靠消費來拉動,所以要布局大消費。從全球來講,消費的占比都是很高的。現在中國消費占GDP 的比重大概是55%,美國是80%,日本也有77%。過去的歷程也證明了這一點,A股市場里周期性板塊總市值在縮小,大消費類和高科技類的市值在增加。另一方面就是消費升級。在過去幾年當中整個白酒的銷量是下降的,香煙也是一樣,但是高端白酒和煙的消費量在增加,奢侈品更是如此。2000年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在全球份額只有1%,2020年中國的奢侈品消費估計要占全球的比重是35%左右。20年間,中國的高端消費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
資產配置策略之二:從人口集聚的地方“抱團”。資產配置的第二個策略就是要看人口和資金的流向,看物流和產業集中度的提升。無論是買房子還是配置權益資產,一定要跟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人口的流向,資金的集聚度相匹配。
資產配置策略之三:布局高成長賽道。信息技術、軟件、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賽道上容易出現高成長的企業。無論是中國的公募基金還是美國的公募基金,都偏愛高科技成長型的企業,這類企業也是百里挑一的。據初步統計2006—2020年間,能夠連續五年、每年獲得20%以上年利潤增長率的上市公司數量占比只有1.2%。因此,投資要講估值,不要講故事。不要因為一兩年的高增長,就覺得未來能持續高增長。高增長一年兩年是容易的,關鍵在于可持續性。做投資一定要擁抱核心資產,尋找真正的頭部企業。
資產配置策略之四:跟隨政策導向。無論是五中全會確定的壯大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還是在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目標下,都會涌現一批企業越做越大,因為它們順應了產業發展的趨勢,獲得了政策的支持。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出現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科技類新興產業中有創新的動能、有技術領先及有高增長屬性的企業會異軍突起,成為行業翹楚。另一個現象是傳統產業會向頭部集中,因而也有機會。所以投資還是要堅持長期邏輯,跟隨政策導向。
資產配置策略之五:“抓大放小”。美國、歐洲、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資本市場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小市值股票越來越小。把所有上市公司按照市值從高到低排序后,美國市值排名后50%的股票的市值占比也就3%左右,中國香港是5%左右,所以后一半的股票可能就不需要關注,因為在這里面找到黑馬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投資還是要找大概率事件,抓大放小,優中選優。這個也符合存量經濟主導時代強者恒強的特征。當前中國大市值公司主要還是以金融業為主,有一個例外就是茅臺(600519),它目前是A股市場的最大市值。美國的大市值公司排名靠前的基本就是facebook、蘋果、亞馬遜、奈飛、谷歌、特斯拉等高科技或互聯網平臺型企業。美國的小公司像芝麻,大公司像西瓜,中國的大公司像柚子,小公司像橘子,差距正在擴大,但沒有足夠大,未來差距還會繼續的拉大。我感興趣的是醫藥生物行業。隨著全球人口深度老齡化,老年病的比例不斷上升,延年益壽和保健的需求大幅上升,醫藥生物行業有可能出現成未來A股最大市值的公司。
資產配置策略之六:買估值便宜的港股,與北上資金的投資理念接軌,研究發現,北向資金持有高股息率、低波動的股票比重最高。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是大趨勢,現在雖然有陸港通,但是發現A+H的價差還是太大,這充分說明A股投資者還是以散戶為主,但未來A股肯定會成為一個機構主導的市場。目前A+H溢價率過高,實際上隱含了一個巨大的機會。有一些股票的A股價格是H股價格的三倍,未來這種高溢價現象會越來越少。同時要看北上資金的動向,它持股最多的就是那些高股息、低波動的公司,而不是低股息、高波動的這類公司,這說明北向資金是非常理性的。過去三年,它們在A股市場上所取得的回報要遠遠大于南向資金。這說明先進的價值投資理念還是可以獲得高回報。市場的機會永遠存在,關鍵是要把握好趨勢。
趨勢的力量在于,首先是發現被低估的價值,其次是經歷實現價值的過程,最后是趨勢被強化,乃至超越價值。投資大師喬治·索羅斯也說,“趨勢一旦形成便會自我加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