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中原
4月以來,國內豬肉價格持續震蕩下跌,超預期的下跌幅度和速度導致豬肉價格在微博上引起了熱議。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截至19日14時,全國農產品(000061,股吧)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13.35元/斤,比前天下降2.9%。外三元生豬方面,中國養豬網豬價系統顯示,5月20日,全國外三元生豬價格為18.77元/公斤,5月以來該價格累計下降15.79%,且較年內價格高點幾乎“腰斬”。
生豬價格持續下跌逼近養殖成本,對A股養豬企業的業績沖擊不言而喻。一季報顯示,除了牧原股份(002714,股吧)(002714.SZ)以外的規模化養豬企業都出現歸母凈利潤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新希望(000876.SZ)今年一季度的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91%。
“盡管頭部豬企尚未出現虧損,但若豬價進一步下跌,頭部豬企的分化會愈演愈烈。”業內分析師對記者說,“預計生豬價格三季度會有季節性反彈,但無論是反彈還是進一步下跌的空間都有限”。
豬價大跌令頭部豬企增收不增利
豬周期的后半場考驗的是上市豬企能否“以量補價”,以規模化養殖的出欄量和成本優勢燙平價格周期波動。今年以來,國內生豬價格整體震蕩走低,下跌的速度和幅度不僅超出了業內的預期,眼下豬企的養殖成本備受考驗。
從上市豬企的一季報來看,增收不增利是普遍現象。部分頭部豬企難以實現“以量補價”,利潤明顯被壓縮。溫氏股份(300498,股吧)(300498.SZ)、新希望和正邦科技(002157,股吧)(002157.SZ)的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71%、91%、76%。其中,溫氏股份營收凈利雙雙下滑,主要由于養禽業務遭遇較大虧損,業績環比下降幅度較大。
另外,天邦股份(002124,股吧)一季度的歸母凈利潤也同比下滑近60%。最新銷售簡報顯示,公司4月生豬銷售量環比大幅下降,導致銷售收入環比下降46%。主要是由于公司去年四季度育肥投苗較少,且4月減少了仔豬銷售。
斥巨資擴張產能的“豬王”牧原股份,1~4月實現生豬銷量1086萬頭,超過去年前8個月的銷量。一季度,牧原股份實現歸母凈利潤69億元,同比增長68%。
另外,傲農生物(603363,股吧)、唐人神(002567,股吧)等企業也都實現了歸母凈利潤同比正增長。是什么導致了一季度豬企盈利加速分化?在一位農業分析師看來,豬價大幅度回調、飼料原料上漲抬升了養豬成本等都是導致豬企利潤和收入嚴重背離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豬企的養殖模式也成為決定盈利表現的關鍵因素之一。從頭均利潤來看,一季度自繁自養生豬養殖平均利潤為1773 元/頭,外購仔豬育肥養殖平均利潤為287 元/頭,兩種模式下的頭均盈利差距遠高于去年同期的707元/頭。
進入二季度,豬價跌勢不止,自繁自養的頭均盈利空間也出現明顯下滑。數據顯示,截至5月19日,生豬自繁自養盈利在560~70元/頭左右,較年初高點下滑超80%;仔豬育肥盈利壓力更大,虧損值已達到49.95元/頭,而年初盈利最高點則在1803.56元/頭。
豬價進一步下跌的空間關系到豬企的盈虧。“無論價格怎么波動,自繁自養模式的成本更可控,考慮到豬瘟疫情零星發生的情況,該模式下的現行成本還是比正常年份稍高一點。”上述分析師補充說,“目前來看,生豬需求端趨勢不改,三季度豬價會有反彈但力度有限,下跌阻力也較大,應該不可能出現10~12元/公斤的情況”。
養殖成本決定企業未來命數
分化加劇是A股上市豬板塊現階段表現的最主要特征。
Wind數據顯示,4月1日~5月20日,豬板塊24只個股中,僅3只錄得上漲,包括牧原股份、龍大肉食(002726,股吧)(002726.SZ)、順鑫農業(000860,股吧)(000860.SZ)。
進入5月以來,雙匯發展(000895,股吧)(000895.SZ)、得利斯(002330,股吧)(002330.SZ)等生豬屠宰環節的個股已經錄得正增長。反觀處于上游的生豬養殖企業,除了牧原股份以外,悉數錄得下跌。其中,新希望、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年內股價已跌超20%。
在基金持倉方面,截至2021年Q1末,農業板塊重點公司的基金重倉持股總市值為346億,相比于2020年Q4末增長43億,為連續第四個季度環比增長。其中,牧原股份獲明顯增配。此前,牧原股份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2021年預計出欄生豬3600萬頭至4500萬頭。
倘若豬價下行空間有限,生豬養殖企業的股價又能否止跌?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非洲豬瘟后豬企的養殖成本都抬高了,眼下供需階段性的錯配導致豬價大幅回調,再考慮到飼料原料、疾病防控等因素,資金持觀望態度為主,靜待二季度業績表現落地”。
對比去年全年豬企業績表現,豬價的大幅回落明顯壓縮了盈利。不同養殖模式下的成本差異是導致各家豬企盈利分化的根本因素,該因素也被非洲豬瘟疫情進一步放大。
“2018年的非洲豬瘟疫情可能徹底改變了國內生豬養殖行業的格局。不同企業在疫情發生后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造就了今日的行業格局。”前述分析師補充說,“疾病防控導致育肥的效率降低、成本抬升,隨著行業產能逐步復蘇,規模化、集中化趨勢會不斷加強,才有了‘以量補價’”。
另一邊,豬價高位年份,靠著外購仔豬育肥獲利的豬企,面對嚴峻的價格形勢不得不放棄外購仔豬。此前,新希望因外購仔豬的成本和疾病防控壓力,不得不叫停外購仔豬業務。
“就全年豬價來看,其實仍然是價格相對比較好的年份,規模大的豬企盈利水平還是很不錯的。但對于部分豬企來說,豬價高位時光忙著育肥賺錢,投苗少、擴產進展慢,且能繁母豬存欄不足量的話,明年的日子可能會更難過。”上述分析師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