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間,奧園美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奧園美谷,000615.SZ)公告稱,公司董事、總裁胡冉等高管“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同”,將在合規前提下,自公告披露日起的未來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票合計金額不低于 0.72億元。
這是繼3月18日奧園美谷股票期權激勵計劃通過后,公司董事、高管與公司長遠發展利益深度綁定的再次加碼;也是在奧園美谷股價近半年持續上行行情下的增持。奧園美谷管理層與公司長遠利益的深度綁定,可謂是“雙重”乃至多重綁定。
“回購、股權激勵、增持,是上市公司及高管團隊對未來業績堅定看好祭出的‘三大法寶’。”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許浩律師表示。
低位增持是決心 上行增持是信心
5月21日公告稱,奧園美谷董事、總裁胡冉,奧園美谷董事、執行總裁范時杰,奧園美谷執行總裁徐巍、奧園美谷董事會秘書蔣南、奧園美谷財務總監林斌分別將在未來6個月內增持金額不低于5000萬元、1000萬元、100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
但與一般公司股價下行、不振或較低時宣布回購增持不同,4月份以來,奧園美谷股價漲幅明顯,管理層此時公告增持,表明他們對公司的長期發展信心足、干勁大,也是對奧園美谷2020年11月宣布向醫美戰略轉型以來的充分認同。
同時,奧園美谷高管對公司股票的增持,既是過去完成時,更是現在進行時。有據可查,2020年11月13日,公司董事、執行總裁申司昀,執行總裁徐巍分別增持48.71萬股、50.58萬股。11月20日,公司執行總裁范時杰增持公司50.91萬股。綜合來看,2020年11月累計增持150.2萬股。
如上事實,也讓“為何不在股價低位增持”的質疑不攻自破。
增持即是加持,增持之外還有大招。集團資源賦能公司發展,激勵計劃定調業績高增。奧園美谷3月18日公告的股權激勵計劃披露,通過股權激勵計劃,實現管理層與公司長遠利益的深度綁定。
5月7日,東吳證券(601555,股吧)發布奧園美谷深度報告《醫美業務全面推進,上下游齊頭并進》,首次覆蓋并給予 “買入”評級:股權激勵計劃綁定核心管理人員,股權激勵目標對應 2021-2022 年凈利潤為 1.87億元、5.69 億元,堅定長期發展信心,有利于公司長期發展。
為何不是控股股東增持?
《證券法》第六十五條規定,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投資者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有表決權股份達到30%時,繼續進行收購的,應當依法向該上市公司所有股東發出收購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約。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許浩律師據此指出,“中國奧園持有奧園美谷30.04%股份,若增持會觸發要約。因此,中國奧園現階段不增持股份是可以理解的,并不說明控股股東對公司發展沒有信心。”
4月29日,奧園美谷發布《關于籌劃重大資產出售的提示性公告》:為了提升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解決與控股股東存在的同業競爭問題,維護公司股東利益,并實現聚焦美麗健康產業的戰略轉型,擬出售持有的地產業務板塊的全部或部分公司的股權。
業內人士分析指稱,高管團隊此番增持是持續看好上市公司中長期發展前景的直接體現,與京漢控股集團的一致行動人的公告減持并無關聯。此外,不排除控股股東擬從同業競爭角度考慮收購奧園美谷旗下地產項目的可能性。“為符合監管規定,重大資產重組完成前,控股股東中國奧園可能也不適宜增持。”
日前,《福布斯》發布2021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榜單。中國奧園(3883.HK)憑借高質量穩健發展、持續向好的業績再次登榜,位列全球第849位,較去年大幅提升303位。5月18日,中國奧園宣布與中銀香港、德意志銀行、恒生銀行、渣打銀行(香港)等完成兩輪逾21億港元三年期境外銀團貸款。2021年的兩輪銀團貸款共獲12家商業銀行的支持,充分反映出銀行界對中國奧園綜合實力和發展前景的認可。
5月6日,西南證券(600369,股吧)發布奧園美谷深度報告《集團資源賦能,打造醫美生態平臺》,首次覆蓋并給予 “買入”評級。奧園美谷背靠母公司中國奧園,賦能龐大客戶群及多元業務協同發展,順利駛入發展新通道。
奧園美谷一季報顯示,報告期內同比扭虧為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990萬元。公司通過上中下游醫美產業鏈的布局協同,快速打開成為醫美科技商、材料商、服務商、生態集成商的成長路徑,一季度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財務費用率分別同比下降2.5%、30.3%、29.85%,流動性和短期債務等基本面、基本盤顯著改善。
“無論股東增持還是減持,我們將一如既往地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以公平原則為基礎,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公平地將公司的投資價值傳遞給市場,并且重視投資者的關注與關切,加強與投資者交流,幫助投資者發掘公司的投資價值,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投資者與公司的共贏。做好經營、兌現承諾,回報投資者,讓投資者長期享受公司持續經營的紅利。”胡冉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