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毛可馨
5月14日,由證券時報社主辦的“開局十四五 把握新階段”第十二屆中國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論壇暨最受上市公司尊敬的投行論壇在深圳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在論壇上表示,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呈現出分化復蘇的特點,中國經濟在供給壓力下短期偏熱,發展不均衡的狀態愈發明顯。
疫后復蘇呈現分化特點
談及后疫情時代的宏觀經濟形勢,陳道富首先提醒,疫情的擾動會導致經濟同比數據失真。做數據同比分析時不得不采取各種方法調整,最終數據不再是統計數據,而是帶了一些人為假設。微觀數據方面則出現了巨大的分化,這種分化實際上是一種必然。
陳道富表示,在經濟恢復過程中,不同國家、地區、行業的速度不一導致疫情后供需錯位。此外,疫情期間大量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后遺癥逐漸顯現,影響較大的就是推動本輪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這讓我回想到2008年的情況,面粉賣得比面包還貴。這帶來的宏觀后果是經濟內生的調節機制被破壞了,經濟快速下滑后,原材料、人工成本下降會給實體經濟恢復帶來利潤動力,但是投機和貨幣的力量將大宗商品價格推高至恢復前的水平,這種應有的利潤空間快速被消耗掉,經濟恢復動力進而衰減。”陳道富分析稱。
此外,疫情的經驗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生產生活的方式。陳道富表示,疫情助推了線上經濟的繁榮,讓人們提前體驗到數字經濟的發展。同時,很多人也在思考,如此辛苦的生產、生活究竟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因而疫情緩解之后,市場開始掀起ESG投資的熱潮,表現出人們對環境、社會責任的關注,對回歸生活的重新思考。
高質量增長更值得關注
在全球分化復蘇之中,陳道富闡明了自己對中國經濟的判斷: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國工業領域處在一個偏熱區間運行。產能利用率達到歷史高點,招工難成為大多數企業的核心問題,很多企業訂單快速恢復并向海外需求轉移。“在供給壓力之下,這種偏熱狀態是一種宏觀的短期概念,隨著中國經濟轉向常態,全球供給能力逐漸恢復,偏熱狀態也會逐步緩解。
然而,國內經濟的分化同樣值得關注。陳道富稱,這種分化一部分是由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高質量增長、內循環的伴生現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的不平衡、不均衡狀態越來越嚴重。上中下游企業、大中小型企業以及南北方經濟呈現出巨大差異,尤其是碳中和要求之下,經濟社會和產業區域將會迎來巨大調整,必將引起進一步的分化。
“在我看來,分化其實是變革的同義詞,變革時期往往伴隨著分化。如果沒有分化,這種變革就是浮于表面的變革,真正的變革一定會導致重新洗牌。但同時,我們要使分化處在整個經濟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讓轉型變革成為一個平穩的過程。”陳道富稱。
對于近期的通脹,陳道富認為這是一個短期現象,“它像是一個‘虛火’而非‘實火’,通脹是供需錯位帶來的暫時現象,并不是由強烈需求拉動的。面對這種狀態,并不能簡單把火壓下去,而是需要一段時間,給供給恢復提供一個條件。從中長期來看,通貨膨脹背后存在一些結構性變化,過去長期維持的低通脹、甚至通縮邊緣的狀態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
展望下一階段的發展,陳道富認為,兩會期間確定的6%的經濟增長目標不難實現,但背后隱含著很高的要求。“今年是難得的窗口期,這個時間窗口是應對國際格局變化、‘十四五’開局、未來高增長格局的起點,所以高要求體現在起好步、開好局,對經濟增速的關注會適當弱化,轉而關注高質量增長和布局設計。”
此外,陳道富還提出,今年宏觀政策整體以穩為主,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都不會急轉彎。消費方面,消費政策并非完全為了刺激消費,而是通過更好的維護消費的功能,構建更加順暢和良性的國內經濟循環。
最新評論